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给中国带来了令人炫目的变化和日新月异的富强。但是,在整个社会日渐富强的同时,也蜕变为一个充满物质欲望的金钱主义社会。市场经济教给人们最大化地占有资源,攫取利润,不仅经济实体和地方政府把追逐利益作为竞技游戏,而且医院、教育等公益性机构也被卷入经济绩效的漩涡。
每个人都辛辛苦苦,努力奋斗,为生存和发展,为财富而相互厮杀。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富裕,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物质主义大流行,精神的伦理的价值越来越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吃饭、穿衣、住房、汽车、娱乐、满足欲望。有钱才能过上好日子,才有个人的体面、身份和尊严。几乎所有的戾气、郁闷、忧烦、坏事都是钱闹的。“唯物”论、“资本”论成了大众哲学。财富人生、享乐人生才是成功人生,除了钱似乎没有什么再值得追求了。
中国是不富强,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公民并不富裕,离美国年收入7.5万美元的幸福基准线还差得太远。中国积弱积贫,落后挨打的教训铭刻在心,百姓恐惧穷困,物质匮乏的日子永生难忘。
但是,对物质的过份崇拜,必然弱化国人的精神维度,传统信仰遗失在时间的烟尘里,现代的价值观又迷失在利益的角逐中。没有理想,就只有现实,没有美的文化,就只能陷入丑的低俗,没有对天地、道德和良知的敬畏,就只有对怪力乱神的崇拜。国家和个人的财富在增长,但人的心灵却是一片荒漠。该是倡导精神信仰的时候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还是一个在海淀中关村读书的学生。每到星期天,住校的同学们常自带干粮去京密引水工程的工地上,去圆明园 靶场的工地上,参加义务劳动。毕业时,校园里播放着:“迎着晨风,迎着朝阳,跨山过水到边疆,伟大祖国天高地广,中华儿女志在四方……”谁不心情激荡,哭着闹着找到校领导,要求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现在的人看来,那简直是一帮傻子。我不奢望也不可能还回到那样的年代。人不能靠精神生活,也不能只有物质生活。当财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我们要守护的是新的共同的价值,如公平公正、民主责任、互助互爱、和谐文明、生态环境等。这种价值追求是提升全社会心灵素质的最佳方式与途径。一个国家任何个人都不可能仅靠财富赢得尊重,决定品质与生命力的,只有文化的力量和心灵信仰的力量。
如果我们的学校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人的根本德性的培养,那么培养的人,可能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如果我们的企业只知道拼命地赚钱,而忽视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那么,这样的企业,可能做得越大,越可能失去人们的敬重。
如果我们的社会团体也是钻营找钱,而忽视服务大众和行业的职能,那么,这样的组织,可能做事越多,越可能没有公信力。
财富是物质形式,所能唤起的是人们的原始欲望,它本身不会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不能填补人们的内心空虚,甚至使我们迷失方向。
总之,我们不应讨厌财富,但应更加注重素养。口袋不能穷,脑袋也不能穷。当物质和精神追求和谐同步时,阳光才能照进每个人的心田。
2010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