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吴法宪回忆录》《晚年周恩来》两书,揭秘“文革”若干内幕,引发我无限感慨,思绪纷乱,我们这代人从小到大都生活在谎言假话之中,现在想说真话又要遭屏蔽,很纠结,所以无心更新博客。
听说电影《山楂树之恋》很火爆,好像讲述的是我们这代“50后”的爱情故事,而且被誉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电影”,就想看看在张导眼中,爱情怎么个干净法,也把自己从“文革”纠结中解脱出来。就去文星场买了一张盗版光牒,看完之后的感觉,一个字:假。
女主人公静秋,小我一岁或半岁,应该跟我同年级,高中1975届。但电影中的场景,如佩戴毛像章,舞蹈“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墙壁上毛军帽头像,等等,却是1966-69年之间的中国。1971年林彪事件后,批林批孔,旧貌变新颜。如果这些都可忽略,可以理解为张导有意把时代前移了几年,如静秋男友老三说他母亲4年前跳楼自杀,那么这个爱情故事就发生在1970-71年间。但那时,静秋的父亲是被劳改的“右派”分子,母亲是随时被人训斥的“走资派”,这样的“黑五类”子女,怎么可能会被选去编写“革命教材”,参加学校的舞蹈表演?这在那个年代,是很严重的政治问题,阶级立场问题,非同小可,学校谁敢做这样的决定?最不可理解的是,这样家庭背景的子女,高中毕业后,居然能逃避上山下乡?根据当年国家的政策,她是老大,不是独生子女,下面还有弟弟妹妹,就是市县一级的官员子弟,也很难躲脱。但“黑五类”子女静秋不仅躲脱了,还被留校任教,一年后还可以转正?真是闻所未闻的天方夜谈。这如果不是对历史的歪曲,就是对历史的无知。
也许有人会说,张导又不是表现“文革”历史,人家是拍纯情电影。但你也不能太离谱吧?有若干细节,编得也太拙劣,如静秋留校后,主动争取去修建学校的篮球场,居然赤脚踩水泥石灰中,结果把脚背烧伤了。须知静秋不是公主,是个灰姑娘,她连这点生活劳动的常识也没有?我感觉,张导貌似把观众当瓜娃子。他感觉怎么爽,就怎么拍,而不顾及生活本身。最假的就是静秋与老三的床上戏,静秋对性的无知,对老三的矜持,等等,最开始都可以理解,但相识相恋近两年后,她专程去县医院看望生病的老三,晚上与他同睡一张床上的时候,那一场表演,一看就是给张导演戏,这哪里象我们那个时代青年男女的热恋啊?除非他们是逢场作戏。我不相信我们那代男女有这等坐怀不乱的大德高僧。这与其说是“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故事”,不如说是“史上最虚假的爱情故事”,连所谓封建时代的才子佳人戏,都不可能这么假道学。此曲只有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据说电影根据艾米同名小说改编,小说又基于静秋的日记。我想象不出来,这样一部假眉假眼故作天真的小说,能引起现代读者兴趣,难道真是滥情色情“三俗”小说看烦了,想换个高雅的口味,如四川俗话说:肥肉吃多了想吃胡萝卜?找来艾米小说一看,才发现电影与小说原著大异其趣。张导不过取人家一个故事梗概,小说的皮毛,编导出这部“史上最干净的爱情电影”。我以为,艾米小说中的人和事,才是我们那代人男女爱情的真实写照,对性的无知,对性的好奇,对性的渴望,以及种种赤裸裸的亲昵行为,等等,虽然既不“干净”也不“纯洁”,读起来却倍感亲切。老三之所以没有突破最后一条线,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身患绝症,不可能跟静秋结为夫妻,他要把初夜留给静秋未来的丈夫。用我们当年的道德观念说,这叫“负责”。这才是老三的超凡脱俗之处,这才是伟大的爱情,不是一般男人能做到的。这段生死恋,之所以在静秋心中铭心刻骨,恰恰不是所谓“干净”,所谓“纯洁”,而是欲仙欲死要“飞起来”的感觉,不仅有情,更有欲。
艾米小说唤起我痛苦回忆的,是静秋高中毕业前夕面临上山下乡那一段。静秋三姊妹,她排行老二,大哥插队农村,跟我当年的经历几乎一模一样,我也排行老二,大哥插队,一去难归。静秋母亲是小学教师,我母亲也是小学教师。我身体瘦弱,是个书呆子,母亲疼爱我,也想把我留在身边,等着顶替她,而让妹妹下乡,因为妹妹年龄还小,说不定今后政策就改变了呢。我坚决不同意:“怎么能让妹妹去吃那种苦呢?”小说中母女之间的对话,让我恍然想起35年前母亲无助的悲哀与眼泪。这些苦难,都在张导们的电影中被净化成历史的真空。难怪现在很多年轻人羡慕我们这代“文革”过来人当年活得好充实好纯真啊。
张导当然有他的改编自由,正如很多“主旋律”导演一样,可以把黑的变成白的。我只是从观众的角度谈我的观后感,即使在“文革”中,男女之间的爱情,也不象张导电影中那么干净纯洁,那么弱智,而更象艾米小说中那样燃烧着欲望,飞扬着青春。
听说电影《山楂树之恋》很火爆,好像讲述的是我们这代“50后”的爱情故事,而且被誉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电影”,就想看看在张导眼中,爱情怎么个干净法,也把自己从“文革”纠结中解脱出来。就去文星场买了一张盗版光牒,看完之后的感觉,一个字:假。
女主人公静秋,小我一岁或半岁,应该跟我同年级,高中1975届。但电影中的场景,如佩戴毛像章,舞蹈“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墙壁上毛军帽头像,等等,却是1966-69年之间的中国。1971年林彪事件后,批林批孔,旧貌变新颜。如果这些都可忽略,可以理解为张导有意把时代前移了几年,如静秋男友老三说他母亲4年前跳楼自杀,那么这个爱情故事就发生在1970-71年间。但那时,静秋的父亲是被劳改的“右派”分子,母亲是随时被人训斥的“走资派”,这样的“黑五类”子女,怎么可能会被选去编写“革命教材”,参加学校的舞蹈表演?这在那个年代,是很严重的政治问题,阶级立场问题,非同小可,学校谁敢做这样的决定?最不可理解的是,这样家庭背景的子女,高中毕业后,居然能逃避上山下乡?根据当年国家的政策,她是老大,不是独生子女,下面还有弟弟妹妹,就是市县一级的官员子弟,也很难躲脱。但“黑五类”子女静秋不仅躲脱了,还被留校任教,一年后还可以转正?真是闻所未闻的天方夜谈。这如果不是对历史的歪曲,就是对历史的无知。
也许有人会说,张导又不是表现“文革”历史,人家是拍纯情电影。但你也不能太离谱吧?有若干细节,编得也太拙劣,如静秋留校后,主动争取去修建学校的篮球场,居然赤脚踩水泥石灰中,结果把脚背烧伤了。须知静秋不是公主,是个灰姑娘,她连这点生活劳动的常识也没有?我感觉,张导貌似把观众当瓜娃子。他感觉怎么爽,就怎么拍,而不顾及生活本身。最假的就是静秋与老三的床上戏,静秋对性的无知,对老三的矜持,等等,最开始都可以理解,但相识相恋近两年后,她专程去县医院看望生病的老三,晚上与他同睡一张床上的时候,那一场表演,一看就是给张导演戏,这哪里象我们那个时代青年男女的热恋啊?除非他们是逢场作戏。我不相信我们那代男女有这等坐怀不乱的大德高僧。这与其说是“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故事”,不如说是“史上最虚假的爱情故事”,连所谓封建时代的才子佳人戏,都不可能这么假道学。此曲只有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据说电影根据艾米同名小说改编,小说又基于静秋的日记。我想象不出来,这样一部假眉假眼故作天真的小说,能引起现代读者兴趣,难道真是滥情色情“三俗”小说看烦了,想换个高雅的口味,如四川俗话说:肥肉吃多了想吃胡萝卜?找来艾米小说一看,才发现电影与小说原著大异其趣。张导不过取人家一个故事梗概,小说的皮毛,编导出这部“史上最干净的爱情电影”。我以为,艾米小说中的人和事,才是我们那代人男女爱情的真实写照,对性的无知,对性的好奇,对性的渴望,以及种种赤裸裸的亲昵行为,等等,虽然既不“干净”也不“纯洁”,读起来却倍感亲切。老三之所以没有突破最后一条线,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身患绝症,不可能跟静秋结为夫妻,他要把初夜留给静秋未来的丈夫。用我们当年的道德观念说,这叫“负责”。这才是老三的超凡脱俗之处,这才是伟大的爱情,不是一般男人能做到的。这段生死恋,之所以在静秋心中铭心刻骨,恰恰不是所谓“干净”,所谓“纯洁”,而是欲仙欲死要“飞起来”的感觉,不仅有情,更有欲。
艾米小说唤起我痛苦回忆的,是静秋高中毕业前夕面临上山下乡那一段。静秋三姊妹,她排行老二,大哥插队农村,跟我当年的经历几乎一模一样,我也排行老二,大哥插队,一去难归。静秋母亲是小学教师,我母亲也是小学教师。我身体瘦弱,是个书呆子,母亲疼爱我,也想把我留在身边,等着顶替她,而让妹妹下乡,因为妹妹年龄还小,说不定今后政策就改变了呢。我坚决不同意:“怎么能让妹妹去吃那种苦呢?”小说中母女之间的对话,让我恍然想起35年前母亲无助的悲哀与眼泪。这些苦难,都在张导们的电影中被净化成历史的真空。难怪现在很多年轻人羡慕我们这代“文革”过来人当年活得好充实好纯真啊。
张导当然有他的改编自由,正如很多“主旋律”导演一样,可以把黑的变成白的。我只是从观众的角度谈我的观后感,即使在“文革”中,男女之间的爱情,也不象张导电影中那么干净纯洁,那么弱智,而更象艾米小说中那样燃烧着欲望,飞扬着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