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贵及其他
刘湘如
近年来,出现了很多文化名人.这是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的杰作。出名后的文化人好处多多,最简单的一点是著作好卖,出版社动辄为他们的书印刷发行几十万几百万册,签名售书弄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同样是这类文化人,如果没人宣传出不了名,连出版社甚至都难以找到。有人称这些出了名的文化人为“文化新贵”。显然,要当“新贵”首先要有出名的机会和平台,最明显的要算央视的“百家讲坛”,很快就捧红了一批。也有的聪明人找到另外的办法,就是“炒作”。这类例子在文化界文学界乃至学术界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有时候宁愿让人家看笑话,也要把自己弄个惊天动地,为什么?好卖书呀!反正一句话,这年头你离不开媒体捧抬或者炒作。
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这是一个文化浮躁的时代,是一个鱼龙混杂的时代,一个真伪难辩的时代,是一个通过炒作可以让乞丐名扬天下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媒体垄断一切的时代,这甚至是一个说你是神就是神、说你是人就是人、说你是猫就是猫、说你是狗就是狗的时代,当然,这也是一个文化名人很容易出现和泛滥的时代。
然而,从根本上说,这又是一个没有文化大师的时代,是一个尤其是在文化上说不清道不明的时代。
文化形态尤其是思想文化形态,处在当今的浮躁时代更容易浮躁,不能产生大师是事实,但没有大师不等于说没有高智商的文化人,我们泱泱中华大国的文化人太多了,有各方面学术见地的人并不鲜见,你只要随便在中国的一所大学里或者是某个研究领域里,稍加留意拉出一个学者或教授来,或许在他那个领域都造诣非凡,或者也能滔滔不绝地讲上半天经纶。然而在闹闹嚷嚷显得浮躁的社会里,学者不如智者,智商不如情商,埋头做学问不如出头露面者,这种现象到处可见。赫尔岑说:“有时候在一个专业里,往往最没本事的专家最能成名且表现得最令人钦佩……”凡喜欢出头露面者往往不是大师也成不了大师,只有招摇过市的沽名钓誉者才很容易与“名家”、“大师”有缘。
就说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吧,凡在那里呆时间长了都容易成为文化名人,不可否认这些出了名的文化人也各有专长,各有各的“看家本领”。一方面是确有才华,另一方面才华又不是唯一的。其实我们心里都知道,还有很多类似这些文化名人的文化隐者,甚至还有超越他们的人,在那里长期默默无闻的耕耘,只不过这些人没有机会上大众媒体上“百家讲坛”,没有机会被炒作,或者因为个性原因不愿意抛头露面也不愿意被炒作罢了。
易中天通过品三国名扬天下,与之相应他的个人著作也销量惊人,但是如果不是上百家讲坛,同样的他的书的命运恐怕就完全不同。于丹通过讲论语心得天下扬名,她的图书销售也是惊爆全国,但是如果没有上百家讲坛,同样的书恐怕也是另一码事。同样,刘兴武如果不上百家讲坛,他那研究红楼梦的书恐怕卖不出几本呢,袁腾飞如果不上百家讲坛,他那点写历史的玩意儿恐怕连出版社也找不到。
媒体和舆论的力量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甚至可以左右一切。不过,出了名虽然是好事,可千万不要以为是自己比别人能多少,千万不要以为是自己独一无二的才华取胜,千万不要讨了巧还在那里卖乖耍脸。千万不要以为只有自己才是当今的中国文化大师,其实你的出名除了你个人的努力和才华,更多的是某种机遇对你的眷顾。
一个人的修养和总体素质常常体现在他出名的时候。近些年已经出名的学者和文化人总体是优秀的,这并不能说明就是全部的优秀和成功,各人有各人的气质和秉性,决定着他们在大众中的不同的影响和形象。不妨来给几个人做些简单比较———比如阎崇年由于年龄和经历的成熟,在百家讲坛给人的印象是知识渊博为学严谨,讲明亡清兴历史时侃侃而谈,不卖弄不做作,不虚张声势,不矫揉造作也不哗众取宠,有时候也是博览群书随手拈来,可是他的优势也就正是他的不足,因为年纪大了语速难免缓慢,对于问题喜欢做专一的判断式见解,年轻人可能就不大欣赏了,甚至有找其寻衅的年轻人出现;而易中天是一个为学与为人都比较灵活的学者,他品三国可以在旧有的史料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按自己的理解讲活。他很健谈,不少人甚至更喜欢他在电视上被别人采访时的口才。他的知识面也同样很广泛,把历史知识拿来为我所用,需要时顺手拈来,不需要一带而过,他也不愧是一个优秀的学者型教授。他的缺点是有时太过民俗化,给人有戏说的感觉;王立群同样是为学比较严谨的一位,他对于史记的解读深入浅出,烂熟于心,很少有戏说的成分,特别是他讲吕后的历史可谓细致深入,如同剥茧抽丝层层道来,不蔓不枝让人信服,没有故作深沉卖弄的感觉。他的缺点是有一点夫子架势,文化人的夫子架势并不一定是坏事,但不能太过;于丹则是年轻而才气出溢的学者,她语言流利知识面广泛,思想极其敏锐,反映极其迅速,在讲台上也颇有风度,她的语言没有一句是重复的,这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她成为年轻人的偶像,被称为学术超女,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她的缺点是知识领域太过大众化了,有时候引用的知识属于普通人都了解的知识,少了一些神秘感。
这里单单要提到的是余秋雨,应该说,他本是一个有学术头脑和才气的人,但奇怪的是,他在文化名人中是受到诟病最多的人,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细究起来原因是很多的。首先,前面说到的几位出名后都比较低调,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比如易中天,他能把自己的谦虚和低调在多种场合下表露出来,他还要感谢那些给他提意见的人,说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改善自己。这就比较符合事实,所以受到大多数人特别是文化人的理解,人们会更加谅解和尊重这样的文化名人。还有于丹,她不仅对于给她提意见的人表示出诚恳,还表示要请人家跟她自己一起上百家讲坛,这也同样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可以让人家对于她的不足之处给予谅解。在这个浮躁炒作的时代,一切都是矛盾体,一方面,炒作可以令人原谅,另一方面,不少人痛恨炒作,特别是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他没有炒作的机会,也不需要炒作,往往对于炒作深恶痛觉不屑一顾。中国的学问家历来讲究板凳要坐十年冷,细究学问一寸分,行万里路还有前半句叫读万卷书。否则你哪里得来的学问?
余秋雨这方面的欠缺委实太多了。他出名后狂傲张扬虎头大话,自视非凡,几乎把自己当神人圣人了,这时代没有谁是圣人,神人更不存在。而余秋雨入到了一个思想误区:总以为他与别人不可同日而语,他就是天下第一,总觉得自己比所有的文化人都强,风光全面,受不得一刻冷板凳的寂寞。总喜欢摆弄自己,好像自己天生就是个学问家,风光中能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于中国文化俨然是舍我其谁的救世主姿态。你真的有那么玄乎也不打紧,问题是,你口里讲的文章写的,常常出现一些连基本文化人也不会出现的常识性错误,这样人家就觉得你的才学其实与你已经拥有的名声身份太不一致了。这时候你谦虚一点勇敢承认错误也好,或者回到书斋沉寂一年几年再出来也不迟,但他难耐寂寞,学者耐不住寂寞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太喜欢摆弄了,例子太多这里就不一一举出了。
中国人历来视谦虚为最高美德,有时学问越大的人越是谦虚,人不能总是自恋总是自我炫耀,余秋雨喜欢经常把大师架势摆的很高,甚至拿腔拿调居高临下教训人,这让人家感到很不理解啊。我有时天真的想,余先生大概是想打破中国传统文人的传统规矩,我行我素,留得一身傲骨在么?其实细看也不是这样,套句老话: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如果真是那样的人,人们不仅不会诟病于你,反而会更加理解你原谅你支持你赞扬你了。以你聪明的资质,你应该想到那么多的文化名人,他们爆得大名后并没有谁去跟他们过不去呀?虽然网上也有批评这批评那的,但都还是善意的,没有掀起大的风浪。也没有对于他们的过分攻击性言辞。
老子说过:“飙风不过朝,骤雨不终日”,“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大音无声,大象无形”。真正有学问有实力的人,不是靠自己到处炫耀自己如何,而是让别人最终承认你。至于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文化大师,那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世界上历来的大师级人物都是历史认同的。
中国文化历来讲究天人合一、满招损谦受益,文人的笔墨里渗透对人性的认识,这种高尚的人文情操与一切世俗名利并不相干。已经出了名的文化人,如果明白了这些道理,人们对他的诟病恐怕就要少多了。这是当今的社会现实,文化名人也好文化新贵也好,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才是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