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监会统计部副主任叶燕斐8月31日表示,银监会将严格执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坚决遏制投机、投资需求,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这样的表示并不稀奇,许多部门都有过类似的表态。但是,当这种看似极为常规性的言论被置于各大媒体显著位置,总是能够给人以些许异样的感觉。鉴于中国历来有微言大义的传统,即便显得牵强,也难免引发人们以及市场的过度解读。
在刚刚过去的8月份,地产市场在传统的销售淡季却迎来了小阳春。相关数据显示,截至8月30日,北京市共成交期房住宅5152套,环比7月上涨了3.92%;成交现房住宅997套,环比7月上涨了22.17%。上海8月份一手房交易量环比增幅超过六成。深圳、广州、重庆、杭州等主要城市8月新房成交量均已超过7月,环比增幅均极为可观。市场的异动,立刻引发各方警觉,有人怀疑调控政策是否真的有效,有人则断定是假性的回暖。
当前地产市场未来走势的判断极为艰难,原因在于调控政策释放的信号并不明确,市场远未形成相对明晰的预期。某种意义而言,此一轮地产调控的政策效果不尽人意,在坚信调控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也有大量的质疑声音。近日,人民日报发文批评干扰楼市调控杂音,让人感到突兀之时,也许透露了些许蛛丝马迹?毕竟,人民日报的位置极为敏感,而在此轮地产调控中,其也屡屡发声。在人们看来,它的声音也许极为隐晦地传递了调控异动。
总体而言,地产市场的运行态势让人尴尬。人们自然记忆犹新,年初温总理表示要遏制房价飞涨的话音未落,地王却接二连三地诞生。而就在8月份,李克强副总理在8日之内两提坚决抑制房产投机炒作行为,但8月份的成交量却显露明显的回暖迹象。尤为甚者,此轮号称史上最严厉的地产调控,给人极高的心理预期。可现实的市场走势,却造成不小的落差。无须讳言,正是这种落差,使得客观上存在大量的对于调控政策是否有效的怀疑。
很明显,对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正在市场中蔓延开来,成为地产调控无法忽视的隐患。这种心理预期一旦彻底形成,将使得调控功亏一篑。目前的地产态势,在于以强力政策压制了巨大的需求。无论是自住还是投资、投机,经由上一轮的房价暴涨,大量潜在、延后的需求被逼空式的暴涨提前激活,从而形成房价上的堰塞湖。一旦政策有松动迹象,随之而来的是可以预见的房价报复性上涨。此种结果,必将使得调控面临宏观经济乃至政治上的被动。由此,如何消除公众之于政策有效性的怀疑,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般而言,反复地重申调控政策不可动摇,会在一定程度上坚定人们的信心。但市场总有审美疲劳的时候,尤其在看不到希望转而失望之下,政策的边际效应必定逐渐递减。尽管维持地产业的投资和价格高位运行,某种意义上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宏观发展,却也使得调控恰似走在钢丝绳上。既要依赖地产的投资拉动使经济不至于大幅下滑,又要防止可能的预期逆转造成调控失控,平衡的压力尤为巨大。
需要尤为注意的在于,坚持政策的连续性和严肃性应该以切实的执行予以显现,不能再出现政策漏洞却以灵活性解释的情况,那样只会加深公众深深的失望。此前出现的三套房松绑的笑话,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公众对于调控的信心,其恶果已经表露无遗。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向是中国政策执行生态的痼疾,此根不除,公众对调控的预期就不会稳定。
调控政策效果靠何显现?
评论
编辑推荐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