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过中秋,南加州却犹如一个大热锅,锅内的“蚂蚁们”大多焦躁不安,眼巴巴地望着秋老虎的尾巴甩来甩去。向来耐热耐高压的财子是个例外,加上终于见到劳燕分飞二十余载的老同学,心情还算舒畅。
风景如画的亨廷顿图书馆园内草木苍翠,花香四溢。财子坐在中式园林“流芳园”的水榭里,俨然是江南某某庄园的庄主,摆出附和风雅的架势,与美国文坛华裔才子黄运特一起追忆同学少年的峥嵘岁月。
“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花儿香,鸟儿鸣;春光惹人醉,欢声笑语绕着彩云飞。啊,亲爱的朋友们,美妙的春光属于谁?属于我,属于你,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这首当年的“准流行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写得可真神——“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曾经情同手足的我们在分别二十几年之后才有机会得以谋面。是不幸被言中?抑或是生命规律的使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温州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迎来了久违的春风,在经济发展加速的同时,教育改革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温州中学从浙南各县选拔尖子学生集中培养,试图为经济起飞准备人才。
运特回忆起当年刚到“农村班”的情景,“第一次摸底考试,我得第一,你得第二。”财子早忘记了,反正同班同学都很优秀且用功,即便后来运特去了文科班,财子还是没有机会拿到理科班的第一名。
课内不行,课外补吧——文艺、宣传、体育样样都上,财子最得意的是参与创办了中学生英文报《小泰晤士报》,并且从此与媒体业结下不解之缘,而运特继续把兴趣集中在文学上,一步一步实现作家梦。
由于英文成绩突出,到了高三,运特被保送上北京外交学院。但是就在离高考只剩18天的时候,他放弃了保送名额,重新拿出课本,经过短时间冲刺,以温州地区外语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北大英语系。
从北大毕业后,运特前往美国阿拉巴马大学攻读英语文学硕士学位,随后在纽约水牛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在哈佛大学任教多年,现任教于圣塔巴巴拉加州大学,游走在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之间。
财子五年前来美定居,专注于构建新的事业基础,无暇与老同学联系,直到今年8月偶尔从电台里听到运特的消息——他的英文新著《一个中国侦探在美国:陈查理传奇》在美国文学界和媒体引起高度关注。
运特说,“在此之前,我已经用英文写过七八本书,但都是象牙塔里的学术著作,《陈查理传奇》是第一本大众通俗读物,为此我下了很多功夫,经过了十几年的积累与构思,真正做研究则花了一年的时间。”
华裔侦探陈查理是美国20世纪影坛叱咤风云的人物,该书从陈查理的原型真人写起,交叉着描写中国人移民美国的历史、美国早期电影史、好莱坞的东方热、中美文化交流史,以及作者本人的经历和感受。
《陈查理传奇》自8月出版以来,得到众多著名学者和书评家的举荐,已被提名美国国家图书奖与普利策奖。迄今公开发表的书评已有四十余篇,美联社、时代杂志、路透社、纽约时报等媒体给予大量报导。
著名书评家Jonathan Spence(史景迁)说:“这是一部独辟蹊径、令人陶醉的书,提供了一个从中西两个侧面探讨中国人经历的崭新方向。此书将彻底改变我们怎样叙述这个争议不绝却又扣人心弦的故事。”
哈佛大学的著名学者、畅销书作者Stephen Greenblatt则如此评价:“这本纪实文学作品融历史、文学、电影以及个人经历为一体,可以说难得一见。作者黄运特的文笔具有一种罕见的感染力和超人的机智。”
财子刚刚读完该书,确实感触很深,又有如同观看立体电影般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由此萌生念头也去夏威夷探寻华裔先人的足迹——特别是孙中山先生年少时就读的普纳荷中学,奥巴马也是从那里走出来的。
中学是人生春耕的关键时刻,运特和财子都很感恩当年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老师们,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吴云章生动讲解文学经典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朱自清(曾在温州中学任教)的文风根植在我们心中。
不禁吟唱起那首充满诗意与哲理的校歌:雁山云影,瓯海潮踪,看锺灵毓秀,桃李葱茏。怀籀亭边勤讲诵,中山精舍坐春风。英奇匡国,作圣启蒙,上下古今一冶,东西学艺攸同。(词:朱自清;曲:弘一法师)
从山间溪流到九山河到瓯江到东海再到太平洋,转眼间已是人近中年,或者说是到了夏末秋初的人生季节,确实应该向社会回馈一些果实了,晚熟的财子将以运特为榜样,用真才实学和真知灼见凝聚成人生精华。
“流芳园”的诗情画意让财子想起温中前辈留下的《怀籀风雅》感怀:“在温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敏感、柔软、细腻的个体生存状态,从容行走于天地之间,以独特的视觉用无痕的生命去流水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