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房价又不损经济的唯一可能途径


    当前房价到如此高的地步,根本原因在于国内货币超发,而又缺乏投资渠道。
    货币超发到什么程度,只需看看以下数据:从2003年到2009年,中国广义货币(M2)从18万亿扩张到67万亿,超过美国的8.8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资本大国,但不对称的是,我国的GDP大致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单就2009年来论,全年M2增加27.7%,名义GDP仅增长6.7%,多出的部分到处找出路之余,还刺激着人们的通胀预期,炒作资产项目就是一个最佳选择。
    投资渠道缺乏表现在:低端产品市场,我国全面过剩,你就算今晚买一百万台冰箱囤家里玩,明天工厂开工几天就能给生产出来;高端产品或者新技术部分,我们缺乏技术来吸引投资扩大生产,如软件、芯片、生物制药、新能源技术等;另外在基本所有的大规模的投资方向都是由国家垄断,不许民间资金进入,曾经进入的陕西油气田和山西煤矿项目,最后都被鼻青脸肿地揍了出来。
    没有出路之下,政策又对房地产进行打压,有部分资金自然要找其他可以投机的方向。任何可以持有一段时间不会变质,短期内又无法扩大供应的物品,都会成为投资方向,看看今年以来的绿豆、大蒜、大红袍、艺术品从等,以致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出现的新晋名单,都有这个特性。再过一段持续保持对房地产这个最大的吸引资金的领域进行打压,可能导致的是资金向CPI名单内的商品领域扩散,即使再不合理的CPI结构,也会体现出高通胀水平来。
    另一方面贸易顺差和走入上升通道的汇率走势吸引大量热钱带来的外汇储备可能持续走高,外汇占款成为M2继续上扬的最大推动力。资金必须寻找出口,这两天又出台了新的房地产调控措施,但是只要在操作上有任何空隙,资金仍然首选房地产,即使不至于继续走高,但是至少会保持高价位。硬性打压之下,资金又源源流入,会殃及CPI高涨,最终导致经济大调整。
    在现有体系下,资金在增加,渠道不扩大,目前不进行大的市场结构调整,找不到出路,最终必然以高通胀结尾。
    沿着这样的逻辑,有两个可能的选择。一是减少市场资金,回收流动性,但是我国独特的货币发行机制,对外贸的依赖,和对GDP的痴迷,使得利率和汇率快速调整难度大,而且即使快速调整,虽然会降低房价,但是经济形势会非常难看,日本就是一个例子。
     二是扩大投资渠道,使资金分流。低端市场饱和,而且可怜的利润率,不足以吸引资金进入。高端市场缺乏技术和创新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有可能的是当前被圈住的垄断市场,而这个市场恰恰都是大规模的投资方向,电信、航空、石油、交通等等,随便一个行业都可以吸引千亿甚至万亿的投资。
     我国长期以来都有货币超发的习惯,改革开放以来,M2长期高过GDP的增长,1978年M2/GDP为0.32,到2009年为1.80。但是我国的总体通货膨胀并不是非常严重,78-08年CPI年均增长5.7%,低于这些年平均9,8%的GDP增长。能做到货币增发如此大,而通胀不明显,关键一点是因为这些增发货币对应着一些资产的市场化过程。比如国企改革,是把沉淀不流通的资产卖给个人,那么这部分流通的资产要有对应的货币。再比如公房改革和土地出让制度的改革,这些资产的市场化都消化了大量货币。
     资产市场再膨胀下去,会引起社会动荡。那么如果既希望降房价,让资金从资产领域退出,又不希望是以大规模回收货币导致市场萎缩的话,要做的只有放出沉淀的资产,扩大投资方向,而且唯一的选择就是放弃国有垄断,或公开拍卖国有股份进入流通,或至少放开垄断,允许社会资金在此领域开办企业竞争,当然论效果,前者更快速地回收资金。
     政府把回收资金后,如果把资金放入市场,又会引起下一轮波动。而最好的政府投资方向是人民福利的提升,比如用出售国有垄断企业的钱充实养老金账户、改革医保、提高教育投资等等,则不会对市场造成新冲击。同时,还需要深化汇率制度改革,货币发行机制改革等等,避免再次引起市场资金被动放大。
    当然,这个想法只是我想到的既能降房价,又不让经济形势大逆转的唯一可能途径。也许各位有更完美的解决方案。不过我这个方案可能具有一定的理论可行性,现实中是否可行,大家只要想想,垄断破除上过政府正式讨论的议题吗?有时间表,有路线图吗?想想这些,大家就知道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