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配方生产出的,还是灵魂创造出的?


  一个问题,美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

 

  乍看是很简单的。你说美是具象的,你拿个秤杆或者电子称来看看分量啊,拿个皮尺卷尺来测测周长啊,或者享受一会儿美的感受等同于吃几只烤鸭喝几碗西湖莼菜汤——美肯定是抽象的嘛,是意识的美学,是精神的美学。

 

  那再来问,美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

 

  乍看也很简单。理科生考美术么?不考。美术生考数学么?也不考。美学和逻辑学除了同为学问中的一门,简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啊。美肯定是感性的啊,你有你的美我有我的美,而且是你觉得美就是美,我觉得不美就是不美,简单而言——美不美是不能靠方程式算出来的,这怎么能算理性的呢?

 

  这两个问题,在美学的源头西方,一个和我们“乍一看”相同,一个则不同。西方美学理路里,美确实是抽象的,不过却是理性的。欧罗巴人的先祖灵魂是逻辑学,历史上的哲学家都是数学家,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一个比一个理科厉害。不像中国,孔孟老庄,哪个是研究勾股定理出身的?都是纯种哲学家,不干数字验算。欧洲不像黄河流域啊,水土丰美,不愁吃不愁喝。那块地方自然条件恶劣,大家需要更多的实物学才能先爆种活下来。这种精神,也被带进了美学的研究里。

 

  西方人对待美学,是和我们对待《盗梦空间》一样,那是要解构地看。西方人的研究逻辑:美是什么;美由哪些元素组成;每个元素是能扣响人脑中哪种感情的扳机;这些扣动关系是如何发生的。最后,就研究出来各种公式化的东西:什么台词什么笑容什么说话方式能让人觉得“舒服”,换个配方则是“痛苦”——这跟化学不是差不多么,有什么事儿调配方就完了。这还不理性么?

 

  所以带到装饰设计上,讲究的也是“元素”。红色、立体线条、实木材料,这是一个配方;蓝色、圆滑线条、烤漆材质,这是另一个配方。每个配方对应的人群性格不同,照方抓药,保你不会出差子。

 

  这样的好处很西方化:适于教学,适于理性传播,适于建立清晰档案与进行分类研究。大学(也是西方传到东方)不就是这样么。不那么好的地方呢,就是太认真了。太认真就可能没有灵性,没灵性就可能没有神韵。

  神韵这类东西,向来是东方文化最擅长的了。

 

  东方对待美,是完全处理到感性领域的,但它的凭依确实一个具象实体,这很玄妙。这个实体就是人的身体。西医更像科学、中医更像哲学;拳击更像技法、武术更像哲学;洗礼更加宗教,修身更像哲学——中国与人体相关的领域,不是不具象,而是更加形而上,更加思想化、哲学化、美学化。

 

  西方的美学不是没有进入人体这个具体领域,按西方学者自己的话说,19世纪马克思通过劳动的身体,尼采通过权力的身体和弗洛伊德通过欲望的身体,恢复了身体在人类活动中的基础性地位。有点儿学术,不过很直接。但“天(美学精神)人(人体)合一”这领域,道家、东方说自己第二,谁敢说第一呢。

 

  设计、创意和很多创造美的工作一样,需要灵感、冲动、爆发力和天外飞仙一样的奇迹。前20年,我们还没打好根基。西方的美学逻辑、设计课程、色彩理论、构型逻辑,很适合我们照着课本来读,迎头赶上,大踏步地追祖师爷。现在呢,说实话,有些基础扎实了,有些还没扎实。但已经要到了需要更多精神属性上的创造力来进取的时候了,因为设计师的品味也许还没全起来,但消费者的品味可都不低了。没有东方的神韵、自己的思想融入到那些色彩构型表达里,我们的作品是容易让人乏味的

 

  生产美还是创造美?这是个问题。你可以生产美,然后诱导统一人们的审美观,“劝说”大家喜欢上这种美,也可以成功。你也可以创造美,让它吸引出人们身体和灵魂的自然反应,让这种美融入大家。

 

  蔡明自留地“蔡园子”(点击进入博客圈),欣赏铸造生命力的家居,阅读大师心灵的设计,把玩优雅刺激的时尚。

  蔡明推荐文章:

 

  住的城市很没劲?是少了公共空间艺术

  中秋还有多少人是真正在乎的? 

  GDP第二了,幸福感何时第二? 

  博客5周年,家居圈在产业升级,消费者在审美升级 

  申遗,大智若愚还是大愚若智

  品世博(6)·3D、4D到ND,假作真时真亦假 

  艺术还能当社会的灵感缪斯么?

  社会的放大镜,与心灵的显微镜 

  沙发是情人、至亲,还是知己? 

  玻璃之岛300年后再成奢侈帝国的理由

  平原文化修园林,海岛文化盖神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