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团队建设杂谈


  (在贵州轮胎工作时发在内部报刊《前进报》上的文章,与感兴趣的朋友分享一下工作的体会)

  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都是有缺陷的人,有缺陷的人只能做有缺陷的事,非要去做完美的事,只能靠配合、靠团队。国家行政学院许晓平教授在“变革中的领导”课程中将《西游记》中性格、本领各异的唐僧师徒四人比喻成一个团队,分析这个团队后指出:只有他们四人组成团队,才可能完成“到西天取经”这样一个伟大的工程。由此,我脑子里清晰地出现了这样一个镜头:无数双手都在噼里啪啦打着算盘。你不可能想象这就是我国原子弹制造的演算过程,然而它就是。这是怎样的一个团队,又是怎样的一种精神?略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在没有任何谈得上科技手段的条件下,硬是靠算盘演算出核反应的数据,成功制造出原子弹。我想,这就是团队的力量!

  每一个组织都有他的团队、都有他的领导层,国家如此、社团如此、企业亦如此,为什么有的组织成功,有的组织失败。我想,获得成功的因素很多,但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团队,最终都会走向失败,特别是没有一个高素质的领导团队,结果是必然的失败。

  那么,什么是高素质的领导团队?我们又如何进行高素质的领导团队建设呢?

  首先要搞清楚几个问题:1、高素质与高学历的联系;2、高素质的个人与高素质的团队的联系;3、领导团队与一般团队区别。

  高素质与高学历有没有必然联系?这不是什么复杂的问题。素质是指一个人能正确认识周围环境事物而生存,并挑战其环境事物而自觉贡献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它是人的身体状态、心理状态、思想意识和文化技能等不能分割、不能独立的各方面的综合体现,是人的一种综合性心理潜质,所以,高学历不一定就有高素质,同样高素质也不一定需要太高的学历。学历只能反映素质的一个方面。

  高素质的个人与高素质的团队又是什么关系?高素质团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其整体上的完美是各成员个性、能力、素质等互补而达到的完美结合,各成员个性、能力、素质可以偏重于某个方面、某个领域。它强调的是“互补、结合”,并不要求组成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具备完成团队目标所需要的所有能力。由此可以肯定,高素质团队不一定需要高素质的个人。同时,高素质的个人与高素质的个人之间容易互相较劲而导致分裂,因此,高素质的个人也不一定能够形成高素质的团队。二者之间没有必然因果关系。

  领导团队与一般团队又有什么区别呢?相对来说,一般团队目标比较单一,工作内容也比较单调,而领导团队有一个总体目标,但对于组织来说还有方方面面的目标,其工作内容也很复杂。因此领导团队与一般团队比较而言应具备更高的整体素质和更好的互补性配合性。

  按贝尔宾的理论,最佳的领导团队,应该由八种角色组成:①行政者:这种人很有条理,讲究秩序、规则和标准,但遇事不灵活。②协调者:心理稳定、自控能力强,讲究非权力影响力。③推进者:追求效率、速度,粗放,易伤人和气,属于先打枪后瞄准型。④创新者:标新立异、思维活跃,但现实感差。⑤信息者:对外敏感,注重交际、沟通,但持续力差。⑥监督者:冷静、理智、客观判断事物,不从众,但容易降低士气。⑦凝聚者:对内敏感、随和,不喜欢冲突,但优柔寡断。⑧完美主义者:追求十全十美,做事一丝不苟、举轻若重,常焦虑不安。这八种角色不一定非要八个偏向于某种角色能力的人组成,有的领导个人素质较全面,可以同时具备几种角色的能力,有的个人素质差些,可以几个人共同具备一种或几种角色的能力,同时领导者个人不可能只具备某一种能力,相互之间的角色能力互补,由此可以形成很好的领导团队。另外,同时具备八种角色能力的人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完人”,但人是不可能完美的;二是精神病人,因为你不可能预测他的心理和行为。有一句话说得好:世界上不可能有完美的人,但可以有完美的团队。由上述八种角色能力构成的团队就是完美的团队。

  完美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许现在是完美的,但明天就不完美了,但后天又趋于完美。因此完美的领导团队需要通过种种途径来不断调整,要通过角色界定来确定功能的互补性;通过价值观来明确团队的目标,达成共识,并预测团队的潜力;强调团队要完成的任务并积极进行任务的实施;利用积极的反馈、认可和奖励等手段使成员间达到较高程度的理解和尊重。在领导团队建设中,作为团队的教练也就是一把手要时刻注意团队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维度功能上的均衡,在想到、做到、做好及做久几个方面的均衡,同时要用人所长,容人之短,时刻关注角色功能的动态发展,功能缺失时要进行补位调整工作。

  领导团队建设在企业组织的发展中具有巨大的作用,因此,大凡想做强做久的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越来越重视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