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轮胎工作时发在内部报刊《前进报》上的文章,与感兴趣的朋友分享一下工作的体会)
领导风格是领导艺术的重要环节。根据企业管理实践,领导风格主要从领导型和管理型两方面进行区分,但两方面不是完全独立体现于某个领导身上,而是交叉融合于一体,不过是表现为偏向于某方面、侧重于某方面。侧重于领导型,则管理型表现较弱;侧重于管理型,则领导型表现较弱。我们可以从五个角度来比较两种领导风格。
1. 从企业内部或外部环境来看:领导型领导更关注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关注政府宏观政策、市场发展状况、同行业发展状况、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状况等;管理型领导则更关注企业内部情况,工作重心主要集中于企业内部管理、生产运行、产品开发等方面。
2. 从关注队伍或业务来看:领导型风格的领导比较注重职工队伍的建设,强调以队伍建设带动业务发展,重视职工队伍的培训和内部人力资源的开发,比较关心职工的工作、生活及精神状况;管理型风格的领导则更注重工作业务的推进和发展,强调以业务发展带动职工队伍建设,一切都以工作为先、以现时业务为重。
3. 从目标或过程来看:领导型追求的是“做什么”的问题,注重结果,强调实现目标是第一位的,业绩就是一切,不管你过程怎样,不去追究过程进展情况;而管理型则追求的是“怎么做”的问题,注重工作业务的过程,强调努力工作的过程,认为只要过程控制得好目标自然会实现,一切都围绕过程控制来进行。
4. 从灵活性或稳定性来看:由于领导型风格对外部比较敏感,表现出来就是灵活性更多些,能紧跟形势的变化;而管理型风格侧重于内部问题,讲究过程控制和业务发展,一切都讲程序、计划,按部就班进行,因此表现为稳定性比较强。
5. 从思维特征来看:领导型表现出比较豪放、大气的性格特征,因而其思维特征是“形象”、“感性”、“直觉”等等;管理型则比较谨慎、小心,思维特征体现则是“逻辑性”、“理性”等等。
两种领导风格没有对错之分,也没有优劣之别,但根据企业发展的阶段、企业管理层次、组织性质及下属承受度等具体环境、条件则有恰当与不恰当之分。
企业由初创期、发展期、巩固期、稳定期、变革复兴期几个阶段构成周期性发展。初创期、发展期可以看作企业的成长阶段,这个阶段的企业需要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追求直接的利润,经营比较粗放,这时的领导就更多需要具备领导型风格;巩固期、稳定期可以看作企业的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的企业在经历了快速成长之后进入一个稳定发展的平台期,需要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这时就更多需要管理型风格;在经过稳定发展的平静期后,企业必须进行调整、变革才能更好的发展,这时进入发展的下一个、也是更高层次的成长、成熟周期,领导风格也应作相应的调整。
从层次来看,我们不难理解:越是高层的领导就越倾向于领导型风格,而中层、基层则应该更倾向于管理型。而处于同一层次的领导,正职要倾向于领导型,副职则更倾向于管理型风格些。
从企业内部组织的性质看,职能部门与直线部门的管理也存在领导风格的差异。职能性质的工作具备很强的专业性、具体性,应更注重于管理型倾向;而直线性质的部门领导工作在管辖范围具备全局性、统筹性,则应更注重于领导型倾向。
领导风格与管理方式取决于与下属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如果下属的素质较好,执行能力强,其承受度就高,为了充分发挥下属的作用,激发其潜力,就需要领导型风格的领导。反之则需要管理型风格的领导。
就领导个体而言,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领导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工作性质、所站的高度、管辖范围的变化和企业发展、管理的具体情况作出调整。也许现在是某个技术部门的领导,倾向于管理型风格,但明天到了更高层次的岗位,管理风格也要作出相应调整。
了解领导风格后,在领导团队建设上,我们可以得到几点启示:
1. 如果正职的管理型倾向过强,则容易出现压制副手发展的情况,这就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2. 如果正职的管理型倾向很弱,则有可能出现对内部事务、过程控制及管理细节不感兴趣,同样也不恰当,表现出作风浮躁等不利于发展的情况。
3. 如果副职领导型倾向太弱,也会出现很难主动积极配合正职的工作的情况,而且也不利于副职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4. 如果副职领导型倾向太强,就会出现执行不力的情况,而且越是有才华的副职,则越会出现适应基层能力越差的情况。
那么,正、副职之间的领导风格到底怎样才算合理搭配,要根据各自能力及企业发展的具体需要来作出调整,这也是一个领导团队在磨合过程中必须注意的。
综上所述,领导风格作为领导艺术的一方面,在现代企业领导团队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涉及领导的分工、决策的执行、内外部关系协调等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同样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谈谈企业领导风格问题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