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常识告诉我们,木桶是齐沿的,这样才方便盛水,才能盛满水。一个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木桶的内控体积,也就是说木桶的盛水量是木桶直径、高度和形状的函数。
然而,有一个叫彼得的管理学大师,却向人们述说了组成木桶的木板“参差不齐”的情况。并告诉人们,木桶的盛水量与长板无关,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著名的“木桶理论”,也即“短板效应”。自“木桶理论”诞生以来,它影响着无数人的思维方式。
毫无疑问,彼得大师的“短板决定论”,具有一定正确性。但是,人们不得不追问:为什么长板与短板会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木桶?如此长短板参差不齐的木桶是不是质量不合格的木桶?出产如此品质木桶的组织是否是“病态组织”?这种“病态组织”是否必将遭遇市场失败?解决“短板”问题与解决“病态组织”问题,那个更重要?
我相信,生产木桶的木板并不是“稀缺的资源”。所以出现长短版“错配”的木桶,必定是各自为政,画地为牢的“产品”,必定是组织和市场都出了问题,是组织“失效”,也是市场“无效”。所以出现长短版“错配”的木桶,必定是“要素流动”受到限制,以至于长板与长板、短板与短板不能实现自由组合、优化组合。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受到指令性计划的约束,企业缺乏主动性,被动接受上级的安排,常常“科钱打豆腐”,如此形成一些长短板搭配的劣质木桶“不足为奇”。相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向开放的市场聚集要素,一定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高质量、品牌化的“木桶”。因为,生产“长短配”木桶的组织必将为市场所淘汰,只有那些产品质量优良的组织才会赢得市场,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
我以为,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就是为实现“长短板”的优化组合创造条件。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防止甚至杜绝制造长短板“错配”的木桶;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拆除长短板“错配”的木桶,解放“长短板”,促其自由流动,优化组合,重新搭配,形成新木桶,增加总盛水量;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治疗和清除“病态组织”,恢复和保持市场组织的生机与活力。
再比如一个人,也可以认为是由不同的“木板”组成,包括志向抱负、职业素养、品德操守等等。决定一个人一生成就的,对一生成就贡献大的显然是“长板”,而不是“短板”。关于长与短,中国古人有至理名言:取长补短,扬长避短。长与短,是现实存在,关键是我们如何理解,如何处理,如何选择,如何取舍。
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把不同长度的木板组合在一个木桶,肯定是不适当的搭配,是低效率的搭配,是遭废弃的搭配。市场必将做出“聪明的选择”,这样的木桶和出产这种木桶的组织,必将被市场所淘汰。
市场做出“聪明的选择”有一个重要的前提,这就是“产权明晰”。“产权明晰”才有“优化组合”的内在激励。中国的市场经济,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依然是产权界定问题,产权激励与约束问题。特别是在农村,人民公社改革不彻底,遗留的产权问题,尤其是土地权利问题,仍然是一个大问题。也许,土地产权就是当今中国农村发展的“短板”。
“木桶理论”惑问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