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国超越了日本,还是日本自己超越了自己?


刘迪按:中国GDP超越日本,中国高兴不起来。这是因为,所谓“超越”,其原因多非来自中国内部。这不过是全球化跟中国开了一个玩笑。日元升值,大批日资企业迁至中国,中国GDP的增长,很大原因是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推动,帮助中国“超越”了母国。

 

    近年,日本官方及民间对中国GDP何时超过日本的问题,均有评论或预测。8月中旬,日本官方公布今年第2季度日本GDP不及中国,日本各主要媒体均有报道。因为这不是一个新话题,因此整个媒体并不感到震惊。尽管如此,对于自己“被超”,我们仍能看到日本舆论的各种复杂反应。

    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依然高速发展,对此日本社会出现两种心理反应类型。一种是对照中国反观日本,民众对未来的不确实感增加。另一种则是将中国崛起视为自己的机会的心理。而现实中,很多人、企业都是两种心态并存。

    不可否认,当前日本社会弥漫一种无望孤立的心理。战后,经济高速增长以及短期内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地位的历史,让日本民众感到骄傲。如今,尽管中国人均GDP远不及日本,但是毕竟这顶世界第二的桂冠,日本已经顶戴40余年。当其放手时,其心境可想而知。今天日本人常说,日本被夹在中美两个巨人之间。与13亿巨大的邻国相比,日本缺乏巨大市场,同时资源不足。与美国相比,日本也缺乏技术创新成果。对于未来,日本人的确心里没底。

    但另一方面,日本企业都在争上中国发展这条船。日本很多上市企业,其在中国的丰厚利润弥补了日本国内赤字。此间分析家注意到,从2009年底开始,日本企业人士前往中国考察的人员明显增多,据此他们分析,日本新一轮对华投资高潮已经考试。其中金融、服务行业对华投资动向十分明显,连那些从未涉足中国商业的公司老板,现在也按耐不住,纷纷派遣高层主管到中国考察。

    迄今为止,中国政府对GDP“超日”的态度十分低调,对此日本舆论众说纷纭。有媒体认为,这是中国政府担心负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故意低调。其实,日本是世界最了解中国的国家。目前,尽管今年中国可能“超日”,但中国内情,日本应十分了解。笔者一日本学生刚从中国留学回到东京。他说,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与发达国家没什么差别,但一出大城市,就可知道,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想他的观感比较客观,而日本商社、厂商现在遍布全中国,他们对中国现实应有一个更为清醒、客观的估计,因此他们完全可以理解中国政府“低调”的缘由。

    怎样看“超日”?我想,首先对于中国来说,应该向日本这个曾经当了40余年的世界老二学习,同时也应汲取其教训。我们知道,自从被捧到世界老二地位后,日本成为美国的取款机。两次伊战、阿富汗反恐及美国主导的各种国际行动,日本都不得不出钱出物。对于今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一日本网民说,“欧美曾捧‘日本名列第一’,他们把日本高高举起,重重抛下,这种惯用伎俩,值得警惕。”

    再看中国,中国网民普遍不认同“超日”这个事实是可以理解的。以笔者看,国内城市中坚层,其生活水准已经与东京没有太多差别。但这类人,仅仅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这就是人均GDP相差10倍的问题。整个中国,要建成一个中等富裕社会,其道路仍很长。另外,某些重要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又加重了国内民众对“超日”的怀疑。

    不过,至于“被超”的日本,笔者认为应不必悲观,而应有自信。因为,“被超”这个事实,其实是包括众多日资企业在中国业务扩大的结果。例如日本ASPROVA CORPORATION上海当地法人代表藤井贤一郎说,“过去的十年对日本来说是‘失去的十年’,但对我们公司来说却是发展的十年”。此外,“超越者”与“被超者”,其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超越者不仅是中国,也是日本。我们应该认为,“超日”其实也是一种“共同超越”。

    再进一步说,日资通过深化对华经济合作,不但可以唤起中国需求,同时也能带动日本国内相关产业发展。作为超越者的中国企业,今后增加对日投资,也是必然趋势。那些赴日投资的中资企业,对稳定日本企业雇用产生效果。同时,我们看到大量中国游客陆续赴日旅游,活跃刺激了日本市场。   

    更为重要的是,GDP并不能说明经济全部。空气质量、社会稳定、弱势群体利益、社会舒适程度等细微评价,均无法包含在这个概念之中。作为一种经济模式或文化模式,日本仍有其独特价值。我曾问一个到日本访问的中国小学生日本值得中国学习之处,他脱口道:“干净”。我再追问,他又说:“科技发达。”我想,孩子的直感反过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目前的状态。

    对于“超日”的中国来说,笔者以为今后仍应一如既往向“被超越者”学习,这是一件应记住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