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终于在北京地区开播了。此前在网上听到许多非议,很替导演鸣不平:怎么也是知名导演,能差到哪儿去啊?就拿大众非笑的“铜钱头”来说吧,我看剧照的的感觉是:也还过得去。设若古人的审美就是如此,你看不惯又能怎样?你对古代装束的那点知识从哪儿来?不就是小人书和古装戏吗?
我因写过一本《食货金瓶梅》,为了了解一种叫做“狄(带发字头)髻”的明代妇女首饰,也曾翻阅过一两本专著。——所谓“狄髻”,是一种用金丝、银丝或人的头发编织成的上尖下阔的网兜,用时,先将头发盘于头上,呈小丘状,再将“狄髻”罩于外面起固定作用,之后再往上插簪钗花朵之类。在明代,从皇后到民女都是如此装束——假如红楼女性都梳这种“窝头”式的发式,您以为那才对头吗?(按:窝头是一种用玉米面做成的圆锥状、底部带眼儿的北方食物)
新《红楼》一开播,我一连两天都提前结束傍晚的散步,赶回来收看。开头我还不断发掘戏中的闪光点,道具、服饰、布景,确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我对老伴说:你看这元宵场面多红火,拍摄起来很有难度啊!可心里同时在想:一个英莲走失的小情节,用得着如此铺张吗?有点繁简失度了……
随着剧情的推进,我有点坐不住了:这就是“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贾宝玉吗?从形象到言语作派,怎么看怎么像贾环!
刘姥姥进荣国府的那场戏,凤姐的表现太过热情洋溢,全无贵族少妇在穷亲戚面前的骄矜——那在小说里是明摆着的。
人物对话一字不易地采用原文,确实做到了 “忠实原著”,可惜多数年轻演员修养太差,对道白内容理解不深,不要说顿挫全无,连节奏、气口也时时搞错,如同背书,大煞风景……
还有无所不在的旁白,使观众很难沉潜到剧情中去——也不能全怨旁白,那几位小演员本身就没入戏,要想让观众入戏,真是强人所难……
总的感觉,就是有点不“合槽儿”,跟原著相比,缺点儿什么。缺什么?缺文化。小说中那种舒缓、典雅、富贵、矜持的文化味道,全都没出来。衣饰、布景是古代的,人的表情、语气、精神面貌却是现代的,两者“离了骨儿”。
小演员就不说了,大概连原著都没读过吧。成年演员问题也不少。就拿那个贾珍来说,更像是个油盐店的二掌柜——贾珍虽是纨绔,到底是大家子弟,言谈动作怎会如此不堪?记得是孙犁还是哪位作家说过,《红楼梦》中写贾珍给族人分节礼,人往那儿一坐,满足地看着族人领取,对不长进的子弟痛加呵斥,完全是一副家长的样子,自己也是很受用的——这才是通家达人的解读,含着理解,贴近人物。
演员选人不准,表演不到位,责任自然在导演。我上网搜了搜,得知李少红女士是位颇有成就的导演,曾在国内外获得过不少有分量的奖项。不过看看履历,我对她颇生同情。
出生于1955年的李导演,文化根底似乎浅了点。我算了算,她小学还没毕业就赶上了“文革”。大家当然知道,六年的中学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文化定位是何等重要。尽管在十年动乱中她没停止过自学,但可以想见,在那个文化荒芜的年代,自学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据她说仅仅是看了几本文革前出版的书,就受到严厉的批判。
在部队摸爬滚打了近十年,1978年她考入电影学院学习导演。毕业后,凭借自己的出众才华和超常的努力,她成为第五代女导演的杰出代表,在近三十年的导演生涯中成绩斐然,令人羡叹!
然而我不知她在几十年超繁忙的工作之余,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坐下来弥补文化上的先天不足?尤其是在决定接拍《红楼梦》时,她是否考虑过,面对这样一部历史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经典巨著,这样一件专家也难啃的超大“瓷器活”,她准备好过硬的“金刚钻”了吗?
当然,李导演还是有过底气不足,也曾犹豫再三,一度知难而退。但据说经过反复考虑和“十个月”的准备,她终于有了“谱”。据采访过她的记者说:“她自称是当兵的经历给她带来了接单的勇气。”——这让我想起久违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豪言壮语。
文学名著改编成电视剧,并非没有成功的先例。除了老版《红楼梦》,我比较喜欢的还有林汝为的《四世同堂》和黄蜀芹的《围城》,这两部刚好也都是女导演的作品。作为外行,我猜想一部影视剧的成功拍摄,至少要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一要有好本子——好导演自然会选好本子,即便本子有所不足,也可以根据导演的意图大修大改,直至满意为止。第二要有好演员——好导演自有独到的眼光,可以挑选适合剧本的演员,并加以培养指导。第三,好导演在开拍前一定做足了功课、胸有成竹。因此拍起来指挥若定,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据说黑泽明那样的大导演对每一个分镜头都画有草图,一丝不苟)。——其实这三点可以合并为一点:只要有一位好导演,说句老北京的土话:“您就擎好儿吧!”
可惜李导演在这三方面都受到限制。首先是剧本,据李导演接受访谈说,剧本早已敲定了,五十集的规模,不能增也不能减。至于照哪个版本拍(是80回本还是120回本)、取哪段舍哪段、包括旁白的运用等等,也都由红学家搞定了。导演对此已无能为力,当然也就没有责任了。
剧本已定,演员总该由导演来选定吧?不然。演员更是在早几年通过选秀活动、大张旗鼓地搞定了。那是些才艺出众的“英俊少年”“靓丽少女”,导演的挑选余地,也就限定在这个圈子里——这事有点搞怪,在语言上“绝对忠实于原著”的原则,到这儿就换成了“绝对忠实于选秀名单”!
又要受制于制片人,又要受制于红学家,还要受制于此前别人为了吸引眼球捞取钞票而搞出的一堆乱七八糟,李导演的自由发挥空间也就极其有限了。按说在这个空间里,经过十个月“充分准备”的李导演还是可以发挥自己的才华与能力的。可惜《红楼梦》是这样一部大制作,人人熟悉、人人都有话要说,你不能靠着编织曲折新鲜的故事吸引观众,也不能靠着编撰华丽新异的台词来取悦大家;而且你前面还摆着一部多年前拍摄的、口碑颇佳的同题电视剧……这就难了。
这一切都造成巨大压力,让单有“勇气”和“激情”的李导演很难拿出睥睨一切、指挥若定的气度来,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说一步了。在新片即将杀青时,她对记者说: “这一年多来,好像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我不敢往上看,只看脚下的路,只有真正关机了,心才敢放下。”一个“不敢往上看”的导演把握着这样一部投资过亿的大制作的命运,也真让人替导演、更是替这部大戏捏一把汗!好在克服了几乎是不可克服的困难,李导演终于全身下台,这个结果已经很值得庆幸了!
当然,我不喜欢,并不代表别人也不喜欢,听说不少没读过《红楼梦》原著的年轻人就很喜欢。这毕竟也是一种阐释,有其存在的价值。如果有人看了电视剧,引发对原著的兴趣,转而去读《红楼梦》,那不是挺好吗?说到底,任何文学名著都是读的,而非“看”的。
至于我上面说的,也只是一个不能与时俱进的老观众的自言自语,声音小到没有几个人会听到。——而李少红女士执导了这样一部大作品,必然能在电视史上留下墨色浓重的一笔。因此无论如何,还是应该向这位勇气可嘉的导演表示祝贺!
(本博客文章均为原创,如有转载,敬请写明作者、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