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跃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中国 成都 610031)
一、高职高专学报的现状及其原因
1. 高职高专学报的现状
根据调查表明,高职高专院校学报基础差(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创刊)、地位低,实力弱,质量较差。一些学报的建制问题甚至至今未得到解决, 熟悉编辑出版业务的专职主编和编辑人才缺乏,事业发展资金严重短缺,责任分工不明确,“三审三校一读”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办公场所和条件差,高水平的稿件欠缺,整体办刊水平不论从数量还是从特色和质量上讲,都与高职高专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态势不相适应。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2. 产生的原因分析
(1)由于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对学报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没有认真执行中宣部(1985)30号、教育部教备厅[1998]3号、教育部[2002]7号、教育部社改(2002)10号,新出报刊[2009]124号、新出报刊[2009]126号、新出报刊[2009]184号文件对高校学报的规定造成的。上述文件明确规定:高校学报编辑部是校属院(系)一级学术机构,由学校直接领导,学报编辑部是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有突出贡献的主编、副主编和骨干编辑应纳入学校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队伍建设。
(2) 由于一些学报编委会形同虚设,几年不开编委会,没有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履行职责;编辑部主编都是兼职的,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抓学报的建设和发展,当然更谈不上建立以专职主编为核心的编辑学术梯队。面对机构设置不到位、编辑缺编,编辑出版经费短缺、办公场所和条件较差、编辑不规范等急需解决的问题,不敢向校领导反映,或者反映了,并未落实,今年拖明年,年年成问题。导致学报在学校成为弱势群体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有的学报办刊十多年仍然进步不大,有的甚至年检质量不达标,有被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边缘化和取消刊号的趋势。
(3)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没有加强科研和在学报发表论文的激励机制,加之先天不足,与本科院校相比师资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科研基金项目、实验室设备条件差,科技成果产出率低,其论文水准不高,加之评高级职称需要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校内即使有好稿也投向外刊,因而稿源数量和质量均不能满足办刊需求。
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必须把学报的建设发展列入学校发展的议事日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解放思想,树立创新意识,更新原有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奋力推进高职高专学报可持续科学发展。下面就高职高专学报如何创新进行探讨。
二、学报管理体制的创新
1. 理顺学报管理体制,领导重视是办好学报的前提
学报的地位直接决定学报作用的大小。早在20多年前,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就明确要求高校学报编辑部应是学校直接领导的处级学术机构,负责学报的编辑、出版、发行、经营管理工作。学校应保证办刊经费逐年增加,做到独立建帐,专款专用于学报的建设和发展,不断提高刊物的质量。
著名教育家、原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先生讲过,看一所大学主要看三个东西:一是看教师队伍,二是看学报,三是看图书馆。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对学报办刊条件及质量的评估,其编辑部级别、办刊经费、办公条件就占1/6。由此可见,高校学报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编辑部没有地位、办刊经费和基本场所、设备、设施是要办好学报不行的。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将学报编辑部列入学校中层编制系列, 从根本上改变学报编辑部可有可无的状态,使学报真正成为“提升学校科研水平的园地”,充分发挥“宣传学校发展形象的窗口”的作用。
2. 学报编委会工作机制的创新
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明确要求高校应设立学报编辑委员会,由党委书记或校长担任编委会主任。学校应聘请各学科具有正高职称、较高学术水平、关心学报发展的专家20-25名组成编委会。每年至少召开1-2次编委会,认真研究如何对学报编辑出版工作起指导、监督、咨询和组织撰写优秀稿件的作用,每个编委每年至少组织撰写2-3篇优秀稿件;对不称职的编委进行调整。同时,学校应尽可能地聘请校外知名院士、专家担任顾问、编委,他们的加盟可以带来新的思想和活力,极大地促进学报的工作,使学报可能得到更多高质量的论文。
三、编辑队伍建设的创新
1.严格执行主编责任制
学报质量的好坏,关键看主编的学识水平和经营能力。主编就是学报的主要编辑,是学报的领军人物,而不是徒有虚名的花瓶。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明确要求高校学报实行编委会指导下的主编责任制。主编的任职条件应是:理论水平较高,政治责任心强,学术造诣较深,作风正派,精通编辑出版业务,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一些学报编辑部主编都是兼职的,在其位不谋其政势必就会出现互相推委,编辑大小事务都要向校长请示,校长无暇顾及的现象,编辑部没有专职主编具体承担学报建设发展的责任,不利于学报的健康发展。因此,编辑部应设专职主编岗位,若校长兼任主编,编辑部应设常务副主编专职岗位主持编辑出版日常管理工作,由校长任命报省新闻出版局备案,主编必须参加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主编岗位培训注册并持证上岗。
2.配备精干高效的编辑队伍
编辑队伍是办好学报的基本条件。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明确要求按刊物覆盖的主要学科必须配备专职主编、副主编、编辑(季刊4名、双月刊8名、月刊12名),必须参加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岗位培训注册并持证上岗。为此, 学校应配备热爱并能胜任学报工作的专职编辑和兼职英文编辑,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守纪律,懂经营,精干高效的编辑队伍。
3.职责分工落实到位
主编全面主持编辑部的日常管理和正常运转,对学报的建设发展、学报的学术质量和编辑出版质量负全责。负责规划学报建设发展方案,制订年度组稿计划,稿件的终审校、签发稿件,指导编辑解决稿件内容、审稿、编辑中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编辑出版方面的政策和文件,为加快学报的建设发展建言献策,想方设法积极争取编辑部应有的合法权益。
常务副主编负责协助主编进行编辑工作的组织实施,参与规划学报建设发展方案,制订年度组稿计划,复审校稿件,组织开发稿源,封面、版式、栏目的设计,审查稿酬、审稿、办公等各种费用及编辑人员的业务进修,对外联络和宣传等工作。
责任编辑负责稿件的初审,轮流承担统稿,送专家审稿、文字加工、编辑、送印、校对、发行、交换学报以及稿酬、审稿、办公等费用的报批、发放等工作,按主编意图编采重大题材的高质量文稿。
4.“走出去、请进来”,提高编辑素质
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明确要求学报编辑的职务评聘、岗位津贴以及评优表彰等方面应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对待,学校应为编辑进修学习、进行学术研究和参加学术活动提供经费。目前, 高职高专院校学报编辑大多没有经过编辑出版的专业培训,由于编辑部人手少, 整天忙于稿件的处理、编辑加工和校对工作,编辑基本上没有时间进修学习和扩展知识, 从来没有走出去参加过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为此, 学校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编辑每年至少走出去2-3次参加进修培训、学术会议、调研考察;同时主动邀请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专家领导、全国兄弟院校优秀学报的专家来学校指导和讲学交流,学习先进的办刊理念和经验,不断提高编辑素质及学校教职工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力争尽快达到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国家标准,使学报进入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四、编辑部管理制度的创新
按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明确要求要保证学报编辑出版的制度规范化管理。在实行主编责任制和持证上岗制度的基础上,学报编辑部应制定完整的用稿制度,并细化到编辑、编务、校对、出版、发行各个环节。完善“三审三校一读”制度、编委会工作制度、专家匿名审稿制度、保密制度,责任编校制度、来稿登记反馈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用制度促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与学报质量。
1. 严格执行“三审三校一读”制度
学报编印发实行工作登记制度,责任落实到人,使学报编辑部工作规范有序。在审稿制度上,将“三审”制度与专家匿名审稿制度结合起来,在编辑程序上充分利用网络编辑平台优势,审、改、排、校结合起来,简化中间环节、提高编辑工作效率。稿件送印刷厂付印前,必须做到齐、清、定,主编签字方可付印成书。刊物出版后应聘请资深编辑进行审读,每期写出审读报告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2. 加强责任编校制度
编辑部要实行责任编校制度,对于编校无差错的编辑要给予物质奖励,体现多劳多得、奖罚结合的分配原则。编辑部主编要经常组织编辑对上级有关编辑出版的政策、法规、文件和编辑出版规范化的学习,不断提高编辑业务水平。
五、编辑工作方式的创新
当今,编辑出版工作已经进入网络无纸化编辑时代。要办出学术水平高、编辑质量好的优秀期刊,学校应改善编辑部的办公条件,投入资金建立“期刊采编平台系统”,创新编辑工作方式,实现纸质版学报和电子版学报同时发行,扩大学报的辐射面和利用率。
1. 从稿件的源头抓起
责任编辑对来稿进行初选审定,从众多的电子稿件中,删除一些低劣或不符合规范的稿件后,将每篇稿件用“清华同方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进行检测,剔除有严重抄袭、一稿多投现象的稿件,从源头上杜绝学术不端的人生产垃圾文章在学报上泛滥。
2. 专家进行学术审定
审稿专家的学术水平和责任心在极大程度上关系着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学术水平。因此,编辑部应建立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热心审稿工作的专家库,将初审通过检测拟用的稿件发送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审定其论文的学术价值。有条件最好采用校内稿件请校外专家审定,校外稿件请校内专家审定的匿名双盲审稿方式进行学术质量的把关,以保证审稿的客观公正。
3. 编辑、副主编、主编各司其职
对专家审定通过的稿件,编辑、副主编、主编应各司其职进行“三审三校”,认真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相关法规进行编辑修改加工、校对、设计版式,帮助作者将论文反复修改达到出版水平。编辑要认真学习和执行科技期刊编排标准,在加工处理稿件时,从编排格式到法定计量单位、参考文献的标注等,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规范化。校对要求一丝不苟,将错误解决在印刷之前,努力提高学报编排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4. 加强对外学术交流
通过网络发布学校和学报的建设发展规划和发行电子版学报;建立高校学报互换渠道,通过邮发通道,不断提高学校和学报的影响和知名度。
六、学报表现形式的创新
高职高专学报要在创造“精品”上下功夫,从采编“精品”论文到创办“精品”栏目,再到出版“精品”学报。
1. 从办刊理念上创新
高职高专学报大多是综合性的学术期刊。在办刊理念上应以时代性(始终站在理论前沿)、综合性(覆盖各个领域的多学科专业)、指导性(指导教职员工、科研人员、学生;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学报的特色。内容的组织要体现创新,做到大视角进行理论实践的探索、全方位服务广大读者和作者、努力增强学报的凝聚力和辐射影响力。
2. 从栏目上创新
学报从栏目上看是专门化的。栏目的创新可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读者的各种需求。因此,应赋予学报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比如通过开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和特别策划版块等20多个栏目,努力增加学报的信息容量。采用版块栏目滚动推出的办法,使读者能各取所需,找到自己喜欢读的内容。
3. 从稿件组织上创新
内容是期刊的骨肉和灵魂,能否给读者新意,体现出特色,关键在学报的内容组织上。内容应体现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实际,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传统文化、不同的经济发展基础,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优势和客观存在的条件限制,因此,应扬长避短,编采反映体现地方特色、学校特色的文稿,形成学报鲜明的个性,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服好务。
4. 从装帧设计上创新
学报应努力做到文稿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富有创意,体现学报的独特的风格。学报的整体设计包括四封、目录、栏目、内容编排和内容与形式协调一致,创意设计构思巧妙精美,赏心悦目,形成刊物新颖独特的风格。好的版式设计应具有与内容的协调性、形式的独特性、刊物的装饰性、插图的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特点。封面设计要美观、大方、得体,符合学校的办学特征;好的栏目设计是与众不同,另辟蹊径,不落俗套,别具一格的。好的内容编排不应是千篇一律,而是符合编排规范及要求,所载论文学术水平较高,特色栏目,名家名篇,都能从中得到体现。
七、版块栏目设置与规格和结构的创新
1.版块栏目的创新
板块栏目应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特别策划四大板块20多个栏目,紧跟形势发展需要适当调整,使版块栏目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和树立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等重要决策。
(1)自然科学版块
《机械与机电工程》、《电气控制与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应用》、《通信与信息工程》、《电子元件材料》、《环境与建筑工程》、《体育与健身》、《心理与健康》
(2)社会科学版块
《政治与法律》、《哲学与史学》、《经济与管理》、《社会与文化》、《语言与文学》、《新闻与出版》、《图书与档案》
(3)教育科学版块
《党建与思政工作》、《高等教育与管理》、《教学改革探索》、《职业教育研究》、《成人教育研究》、《教师教育与发展》
(4)特别策划版块
《工学结合研究》、《陈毅研究》、《名家论坛》、《特稿》、《专题研究》、《学者风采》(封二)、《学校发展巡礼》(封三)、《编读信箱》
2.规格与结构创新
学报应兼顾思想性、学术性和信息量大的原则,通常采用5000字以内的稿件占3-4个页码,6000字左右的稿件每期控制在3-4篇。每期刊发23-28篇稿件,字数10-11万100页左右,大16开本。滚动使用以上栏目。
四封用250克铜版纸彩印。封二介绍学校正高职称学者的学术成果、封三介绍学校建设发展的亮点。
八、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新是高职高专学报发展的永恒主题和永动机。思想创新转变发展思路,管理创新增强发展动力。高职高专主要党政领导要树立“办学报就是办学校”的创新意识,把学报的建设发展视同于学校的建设发展,同学校教学科研同等对待。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尽快解决制约高职高专学报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高职高专的学报才会更好、更快地可持续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凯,主编.科学发展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6:1-3.
[2] 教育部办公厅.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 S] .1998
[3]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的意见[S].[2002]7号
[4]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报刊出版管理工作的通知[S].新出报刊2009]124号
[5] 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审读暂行办法[S].新出报刊 [2009]126号
[6]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规范报纸期刊主要负责人任职资格的通知[S].新出报刊[2009]184号
[7] 教育部高教司.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M] .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8] 刘自俭,胡菲等 高职高专学报:历史·现状·未来[J ] . 编辑学报,2004 ,16 (5)
[9] 徐行,王培华.陕西高职高专院校学报现状与分析[J].西安航专学报,2005(3)
[10] 杨福生.办学报就是办学校[J].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1) .
[11] 宫福满. 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应创设特色栏目[J ] . 编辑学报,2004 ,16 (5)
Innovation, a Perpetual Motion Machine
for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s’ Journals
Wang Qingyue
(Chengdu Electromechanical College,Chengdu610031,China)
Abstract: With the methods of studying the literature and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 finds in the comparison of some vocational colleges’ journals that vocational colleges’ journals do not generally matc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quantity and quality. At present, the journals face such problems as their importance being neglected, lack of professional editors, poor quality, being featureless and shortage of money. To ensure a place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journals in journals of higher institutions, a sustained development and continual improvement of their quality , it is necessary to innovate editing ideas and to find out the problems, their reasons and the solutions in the light of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nnovation; Editorial department; Responsibility of editor in chief; Sustained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王庆跃(1959-),男,四川宜宾人,编审,硕士,学报编辑部常务副主编,研究方向:编辑与出版学。通信地址:610031成都花牌坊街2号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联系电话:028-87716239;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