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焦点评(11-4):幸福广东群众说了算
彭澎在《南方日报》观点版发表文章
“幸福广东”如何起航
2011年01月10日 南方日报
话题缘起:连日的寒冷肆虐着南粤,但扑面而来的“幸福”却不断温暖着人心。刚刚结束的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广东“十二五”发展核心就是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并明确将实施扩大内需、自主创新、人才强省、区域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共享等重大战略,保证“幸福广东”实现。老百姓的幸福感终于超越GDP干巴巴的数字指标,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棒,正如汪洋书记在全会总结讲话中所说的,让群众幸福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让群众生活幸福的发展,才能让群众跟着我们一起去谋发展,这样的发展就是科学发展,就是群众拥护的发展。那么,怎样创造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幸福,本专栏特约专家一议。
幸福广东群众说了算
制定幸福指数考核指标要听群众意见,评价幸福指数实现情况要由群众来打分
有句老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也就是说,幸福虽然有时是一种感觉,每个人的感受都可能有所不同,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的标准或共识的。广东省“十二五”规划提出核心任务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表明我们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建设幸福广东要把人的满意度作为主要目的
如果说亚运会的成功是让广州“一夜成名”,还不如说更重要的是让市民增强了幸福感,更多的市民愿意在这座城市生活。于是,亚运前的“阵痛”也变成了为更大的幸福必须付出的代价,从而得到更多的谅解。因此,无论什么工作,目的的正确是具有首要意义的,这是赢得群众欢迎的根本前提;在此前提下,如果把代价降到最低程度则体现了治理的水平,也可以更多更好地增强幸福感。亚运会的举办有很多经验值得广东在落实“十二五”规划各项任务中参考借鉴,办事要尊重民众的感受,要把好事办好。从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对幸福广东的界定来看,社会公平正义、生态环境、宜居城乡、社会治安、人民权益、诉求表达、文化需求等涉及了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需求,说明幸福广东是有着丰富内涵的,要让人民群众在这些方面都感到满意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各地在制定这些方面的工作的“十二五”规划时应多听取专家和群众的意见,以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和走弯路的可能性。
如何面对部分民众、一定时期里的不满和怨言,是对政府服务水平、执政能力的新考验
汪洋书记提出要制定幸福指数考核指标,这是要使幸福成为见得着摸得到的东西,也可以为各地明确工作的方向和标准。从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来看,不同阶层和不同阶段的人们可能有着不同的追求目标,而政府则要尽力满足这不同人等的不同幸福感。因此,制定考核指标就可以使各地的幸福感不是“各说各话”。但是,从世界上最早制定幸福指数的不丹来看,幸福有时真的很简单、很朴素。或者说,幸福与物质财富并没有绝对的相关性,显然这是与讲究GDP指标的中国政府政绩考核模式相抵触的。于是,在制定幸福指数考核指标时,了解当前广东民众的需求就是最重要的。当然,长远目标与短期利益的矛盾是政府必须前瞻性地关注的,并要多做解释和说服工作。尤其是当必须进行“长痛不如短痛”、“全局痛不如局部痛”式改革时,政府要敢于面对部分民众、一定时期里的不满和怨言,这对政府服务水平、执政能力都是新的考验。“十二五”是许多领域改革的攻坚时期,只要是改革就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要让所有人满意就不能不进行改革。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也不可能不改革,也就不可能没有新的“阵痛”!
让发展成果可与群众共享、政绩可与群众共鸣
幸福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人民群众真实的感受。因此,民众的满意度要落实到由民众的评价上来。具体来说,制定幸福指数考核指标要听群众意见,评价幸福指数实现情况要由群众来打分。不要官方的评价与群众的评价相差甚远,“奖杯”与“口碑”不一回事。“十二五”发展主题是加快转型升级,发展主线是建设幸福广东,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普通群众不一定弄得清楚什么是转型升级,但什么是幸福却是真实的感受。这种考核可以将政绩与群众的感受紧密结合起来,让发展成果可以与群众共享,政绩可以与群众产生共鸣。一句话,增加群众幸福感就是政绩。而这个“感”字,必须由群众来说了算,而不能“被感”或“我说你感”。
总之,汪洋书记说得好,幸福不幸福,“一是看跟过去相比生活是不是改善了,二是看我们的工作是不是在为改善他们的生活而努力”。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努力与结果相对应。不来虚的,要来实的,群众是最讲实惠的。幸福广东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作者 彭澎 系广州市社科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