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平安為何又讓股市不省心?


傅峙峰

近日,中國平安的千億元再融資傳聞引發了市場的恐慌,平安股價連續放量下跌,上証綜指也頗感壓力。

想必大家還記憶猶新,在2008年初,正是中國平安宣布的1600億元再融資方案,成為壓垮中國股市的最後一根稻草。有了那次痛苦的經歷,中國股市對“中國平安”和“巨額再融資”兩個字眼都有抵觸情緒,而兩者再次結合在一起,顯然加重了市場的擔憂和恐慌。

針對市場傳聞,中國平安於1月6日晚發布澄清公告稱,截至目前公司沒有A股市場再融資的計劃,上述傳言沒有依據,是不符合事實的。不過公告中也有一條內容,“公司將根據業務快速發展的需要以及市場狀況做好後續資本的規劃”,這條內容似乎給中國平安未來的再融資留下了一條後路。

那麼,中國平安是否有再融資的可能呢?

招商証券分析師羅毅針對市場傳言,對中國平安的資本需求進行了測算,認為平安未來三年的資本缺口在360-500億元人民幣。在2010年中報,平安集團可動用的資金也就將近200億,但是給了產險60億,又拿出27億給深發展,壽險的償付能力比率也降到200%之內,當前資本金應該非常緊。

華泰聯合証券分析師李聰的點評認為,中國平安的融資規模大約在300-400億元左右。平安在與深發展的整合之後,再融資是必然之舉,主要由於深發展作為子公司並表計算償付能力所致。

如此看來,市場傳聞並非空穴來風,中國平安確實可能存在再融資需求,但這次再融資需求,除了對中國股市有負面的心理影響意外,實際影響又會如何呢?

從以上兩位分析師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平安的資本缺口其實是台面上的明朗之事,在平安整合深發展之後市場就有預期。而且,中國平安再融資的方式也未必會全倚賴A股市場,H股和可轉債等也是可選方案。

然而,這次市場傳言的中國平安再融資額度高達千億元,如果分析人士對平安的再融資額度普遍預期在300-500億元,這個傳聞為何會引起市場擔憂呢?

有一點必須要承認,實際的資本缺口未必是實際的再融資金額,如果中國平安希望能夠募集更多資金,理論預測則會與實際情況不符。這就不得不提到中國平安的企業現狀和文化了。

作為中國牌照最齊全、發展最全面和資產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金融集團,中國平安對資金的渴求是非常迫切的,而其經營風格又非常激進,可以說是充滿狼性。這就使得中國平安希望一次性募集更多資金成為可能。

2008年那次天量再融資方案的出台令市場十分不解,因為中國平安當時並不缺資金。當時市場認為平安募集大量資金的投向應為收購海外資產,保誠集團、英傑華或匯豐控股都是市場猜測的收購標的。單純從投資角度而言,收購市值和股價大幅下跌的海外資產,本身就是一種激進的擴張行為。不僅如此,平安壽險在業內也是以激進的銷售風格著稱。

2008年的巨額再融資如果成功,這兩年平安將會是受益者。如果這次平安以補充資本為名進行再融資,在當前相對穩定的金融環境中,擁有充沛的資金來保証投資增長和股東分紅,顯然也是有利於平安的發展。

因此,結合中國平安的激進風格,以及對於企業自身的發展需求,再融資對公司應是利好,超預期的融資額也不是沒有可能。只不過,從市場上抽血,對整個股市而言卻並非利好。尤其是在當下中國貨幣政策回歸穩定的大環境中,似乎又會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這也正是市場所擔憂的。

話說回來,中國平安前後兩次再融資需求或傳聞,都出現在中國股市表現弱勢的時候,這個時間節點倒是令人不解。如果在市場形勢大好時啟動再融資計劃,市場情緒可能就不會有如此的抵觸,也不會面臨市場和監管的各方面壓力。

(本文作者傅峙峰是《華爾街日報》中文網專欄撰稿人。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您可以寫信至Horatio.fu#dowjones.com與作者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