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中的仁与义——学书随想二十七


   记得大约半年以前,看英达主持的夫妻剧场的节目,临到节目结束,受邀嘉宾拿出一件礼物送给夫妻剧场节目组,展开一看,原来是一件书法。

英达看了一下书法,评价道:这幅字写得刚劲有力,就像是用刀子刻出来的!

金侬看着那幅字,听着英达的评论,不觉笑了。

 

前几天,有博友给金侬留言,说是写了草书千字文,上传了博客,请金侬前往指点评价一二。金侬欣然前往,果然不错的好字。然而,再细细赏看,便产生了一些想法,不觉金侬又笑了。

 

笑过之后,先前和现在的一些想法,便联成了一片。

一幅字刚劲有力得就跟刀子刻出来一样,那就干脆用刀子刻好了,何必用绵软的毛笔写?

既然用锦软的毛笔写,是不是应该把字写得柔一点,至少让人看得出那是用毛笔写的?

字,到底是写得刚好,还是柔好?

刚要刚到什么地步?

柔要柔到啥份儿上?

其实牵扯的东西很多。

略通说文解字的朋友,大约都应知道,中国汉字中,凡右边是“需”字的,左边不管什么偏旁,组合出来的字,都有柔弱、柔软的意思。

比如“懦”、“濡”、“孺”、“蠕”、“糯”等等。“儒”字本身,也含有这个意思。我们平时遇到一个读书人,总会开玩笑地说他是“儒弱书生”,瞧瞧,柔软、柔弱的意思就出来了。

儒家文化,所以叫“儒”,从文字学的角度看,是“柔”,从人之需。人需要什么?需要温暖,需要关爱,需要“即之也温”。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的核心是关怀,关怀绝不可能金刚怒目,而体现出来的总是一番温柔。

因此,如果要用一个物件来比喻儒家文化,那么,毛笔应该是最最恰当不过的了。

如此说来,毛笔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与儒家文化关系最为紧密,它甚至可以说是儒家文化的象征。

从这个逻辑推理下来,我们用毛笔写字,就得非常柔柔地写,绵软无骨最好,但为什么我们还要盛赞字的苍劲有力,字的力透纸背为美呢?

这个力的根据又是什么呢?

这个根据就是孟子所说的“义”。

谈儒学思想,只说孔子不谈孟子是不行的;只谈“仁”,不说“义”,同样也是不通的。

“义者,宜也。”“义”是一种约束力,是一种刚毅的力量,也是人心应该遵循的道理。

因此,植根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书法,理所当然地除了表现柔软,还要表现刚强;也就是说,除了表现“仁”,还要表现“义”。

只有刚柔兼济,才能充分表现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内在底蕴。

这跟中国人的做人准则也是相通的。

毛泽东对小平同志的评价是:绵里藏针,外柔内刚。

这是中国人崇尚的做人原则,这个原则放到评价书法上来也完全适合。

好的书法,它外在的线条应该是柔和的,但内在的力度,它的骨,应该隐藏在每一个书法的线条中,让人无时不觉得它的存在,并且给人以力量和鼓舞。

这就是中国书法中的仁义。

书法,有仁无义,太软;有义无仁,太硬;只有有仁有义,才有血有肉,方为健康和健全的体现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精神的书法。

行文至此,大家应当猜到金侬为什么第二次又笑了。

这一次笑,不为博友所书太硬,而为太软。

仅仅有关怀,而没有道义,如此关怀又能保持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