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再融资不能重蹈主板覆辙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出席中国资本市场论坛时表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继续加强资本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积极探索适合创业板特点的监管机制,推动创业板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在谈到健全创业板市场制度规则时,尚福林表示,要充分借鉴我国主板市场和国际经验,研究制定创业板上市公司再融资办法。

    创业板上市公司再融资办法无疑是继创业板IPO制度之后又一个非常重要的创业板市场的融资制度。由于创业板IPO已经沦为一种赤裸裸的圈钱行为,创业板上市公司再融资办法走向何方格外引人关注,投资者担心创业板再融资制度同样会沦为一种圈钱制度。

    而根据尚福林的表态,研究制定创业板上市公司再融资办法“要充分借鉴我国主板市场和国际经验”。而在“国际经验”方面,创业板上市公司再融资办法是否会真的借鉴,笔者不得而知。有资料显示,国外一些成熟的市场,上市公司再融资都是很慎重的。如美国上市公司平均18.5年才配股一次,增发数量也极少,时间间隔也较长。相信这样的“国际经验”创业板上市公司再融资办法显然是不愿意借鉴的。

    倒是我国主板市场的“经验”,有可能被创业板“借鉴”过来,甚至是完全照搬过来。正如创业板的IPO办法一样,就是完全照搬主板市场的。尽管深交所方面表示创业板的推出经过了十年筹备,但实际上创业板推出的准备工作是很不充分的,一些主要制度都是从主板市场“拿来”的。创业板IPO沦为“三高”发行,原因就在于其IPO制度只是简单的从主板市场“拿来”的缘故,而主板的IPO制度又明显不适合创业板市场。所以,如果创业板上市公司再融资办法继续从主板市场“拿来”,难免重走创业板IPO老路,难免重蹈主板市场再融资圈钱的覆辙。

    主板市场再融资的“经验”主要就是“圈钱”。以近日公布再融资方案的农行与民生银行为例,农行是去年7月才IPO上市的,AH股融资规模达到221亿美元,然而时隔半年,农行1月7日又推出了500亿元的次级债发行计划。而民生银行的董事长董文标去年3月参加“两会”时曾声称,“我在全行的会议上说,再融资的事现在想都不要想,想都丢人,我们怎么张的开口。”然而,不到10个月的时间,民生银行就推出了214.79亿元的股权融资计划。这就是主板市场的“经验”:圈钱永无止境,而且为了圈钱,公司的诚信都可以踏在脚下。

    所以,创业板上市公司再融资办法绝对不应该重走主板的老路,而应该走出一条向“圈钱”告别的新路来。

    首先,在再融资方式选择上重配股、轻增发。主板经验表明,配股才是相对理性的再融资方式。创业板公司再融资除了引入战略投资者或实施资产重组可以选择定向增发外,其财务融资必须采取配股的方式。

    其次,创业板公司再融资的额度要与上市公司给予投资者的分红挂钩,改变主板上市公司重融资轻回报的做法。规定创业板公司再融资金额不得超过公司前次融资以来累计现金分红总额的三倍,或规定上市公司前次融资以来的现金分红未达到前次融资金额的三分之一者,不得再融资。使创业板公司更加注重给予投资者以实实在在的现金回报,让创业板公司再融资从一开始就与圈钱划清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