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平
1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表达了全党的心声,也充分体现了人民意志。讲话之后,其他中常委均面对各自分管领域作出重要指示,行动之快,态度之坚定显示了中央领导集团是一个思想高度一致的坚强领导核心。笔者在拥护的同时也补充一个理论问题。
2005年,有中央党校和高校学者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公开批评,主要观点是否认后一句:“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认为:在极左路线时期,正是因为过分强调了维护“群众根本利益”,才使国家长期处在“高积累低消费”的不健康发展状态中,且因国家利益压倒一切,导致民众生活改善的欠账积累越来越多。学者文章认为,仅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很容易成为某些地方政府毫无忌惮侵犯群众利益的“借口”。我读到了这些文章,认为:对已经写进党章的东西,这样公开争论不好。中国不是个小国家,政纲一乱,思想就乱,再没有比之更见效的乱象。于是,以极其微弱的声音在论坛上粘贴了自己的建议:一,已经写进党章的观点不要轻易提出颠覆性批评。二,对“根本利益”一词可以在理论上作补充阐述,但没有必要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出修改。当时我提到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由一个个切身利益组成的,少一样切身利益,其根本利益就不再圆满。今天看,这样的阐述还是不够完整。
从党和政府应该如何具体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践操作层面上分析,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包括两种:一是生存利益,这是不可侵犯且必须保障的利益,也就我们今天所说的失地农民和城市贫困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条件。人没了,一切都没有了。所以,生存利益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底线。二是发展利益,它是“根本利益”的长远体现。同时也是一种有先有后、有局部和整体、有国家和个人、有轻重缓急之分的“根本利益”。在这一层面,各地政府有权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在说服群众的前提下作出相对集中的决策和决定。因为迈向富裕之路不能“齐步走”,必须走“一部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而后反哺和带动另一部分人和另一部分地区的波浪式发展道路。
在上述“根本利益”两个最基本区分的具体操作中,实际上,还会出现第三种群众利益,它也关联着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是:补偿利益。如果是党员干部行政失误伤害了群众利益,那就必须补偿;如果是为了国家根本大计和整体“发展利益”牺牲了一部分群众利益,也必须先补偿足够的生存利益,然后还要有“反哺承诺”。如今都喜欢数字化,我认为,当你需要说服农民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与政府对抗,不以政府接受不了的过高价格劝其让出赖以为生的土地资源时,除了给足生存补偿外,同时还应该提出一个不超过5年期的反哺承诺,我相信,没有农民不接受。而当前的突出矛盾是,当农民牺牲了切身利益成就了官员政绩后,一些地方就再也不管不问群众之苦,使之成为两极分化的根源之一。人民群众的承受之重一定要转化为政府官员的责任之重。有这种机制,才能确保中国始终走在公平正义和波浪式发展相互兼顾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有这种机制,群体上访事件将会消失90%以上。
《智慧论》是一部研究辩证思维的著作。它告诉我们:当一种概念在实践运用中经常出现“悖论”等复杂现象时,那就一定是这一概念本身还包含有并非单纯的思想元素,必须要把这一概念完成对等“两分”并使之形成相互作用关系,才能更好地操作好服从同一方向的概念,使之合一并统一于上一层概念。比如通过坚守底线操作好群众的“生存利益”,通过补偿机制操作好群众的“发展利益”,最终就能实现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智慧论》在其开篇第二章节中就借用人类探索自然现象的道理告诉读者:今天的地球人在对宏观和微观奥秘的无止境探索中,实际上是在不断地分解物质概念。他们分完了各种矿元素,又分原子,分完了原子又分粒子,把基本粒子分成了电子、光子、中子、快子等,他们仍未善罢甘休,仍在激励下一代,代代相传地使用超级对撞机实施猛烈碰撞,并期待着又一个“小子”隆重诞生。
其实,社会科学领域和经济发展领域也同自然科学经常同理,对那些难以分解的概念也常要实施“对撞”并“分解”。《智慧论》恰恰就是无需巨额投资的人脑中的“超级对撞机”。读《智慧论》,或能更好地体会并领悟科学发展观。
胡志平,2011年1月13日。
(引用本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