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做一个访谈,先把涉及《汉诗》的部分贴出来


时间:2011年1月

地点:武汉

方式:在线

 

 

  李以亮(以下简称):2005年底,我为平行文学网对你做过一次访谈,效果好象还不错,点击和转载率很高的,哈哈,我们的老友魏天无博士在其著《我读张执浩——叙事的诗意》里还收录了,我深感荣幸。5年多过去了,很多想法,或发生改变,或有了深化。而自2008年始我们(包括编辑部其他同仁)还在一起共同做一件和诗歌有关的事——编辑出版《汉诗》季刊,无论你作为执行主编,还是我作为编辑人员,我们一直不习惯对外声称些什么。借此机会,先请你谈谈编辑出版《汉诗》的初衷、思路吧。

 

张执浩(以下简称):记得在《汉诗》正式出版前我和主编邓一光有过一个谈话,他问我为什么一定要办这本刊物,我说,我视《汉诗》为我写作的一部分。意思是,《汉诗》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出版物,它更应该是我个人(包括很多与我气味相投的诗人)写作的某种延伸,只有将我们个性化的文学气质注入到这个读本中,《汉诗》才有意义。由此看来,《汉诗》从草创之初就决定了它肯定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刊物,确切地说,它肯定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尤其是同仁色彩。同仁性很重要,尽管你、我,还有小引几个主要编者的诗学观念并不一致,但我们的文学趣味并没有很大差别。这是同仁的前提。从本质上来讲,我认为,《汉诗》实际上是一本带有“偏见”的刊物,无论我们以前、现在和今后怎样努力,无论我们怎样试图强化它的“包容性”,它仍然体现着我们对当代汉语诗歌的“偏见”。而恰恰是这种“偏见”,有力校正了目前国内大多数公开出版的诗歌读物的盲视,同时也打破了民间刊物的纯圈子化(资本化)的游戏态度。似乎可以这样说,如果你试图从《汉诗》中读出所谓的“权威性”,如果你希望看到你所希望的那种“包容性”,注定是枉然的;但如果你想真正了解当前最具活力的新一代诗人他们的诗学追求、生活面貌,以及汉语诗歌在当下的困境和出路,并由此获得某些启示,就请阅读《汉诗》吧。

 

 

起初《汉诗》出来时,“声音”还是比较肯定的,“批评”暂时都还很含蓄或避重就轻(如挑剔一些版式印刷方面的问题)。现在这些问题不成为问题了(我们的确也尽了很大努力,这个我们是最清楚的了),但对于我们的编辑选稿趣味的“批评”乃至“不认同”的声音大了。当然也有很肯定的声音,这个我们暂时不谈。让我们心存欣慰和感激吧。作为执行主编,对于负面的批评,你怎么看?

 

  :我听到的负面批评可能比你们几位编辑还多,大多是某某通过某某“转达”,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某些自诩正统的诗人觉得《汉诗》的“包容性”不足,选稿的倾向性过于明显,“权威性”也不够;另一种是某些置身于民间的诗人认为《汉诗》“胆子不够大”,“还不够尖锐”。对于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批评,我们经常在编务会上讨论,但最后我们还是要忠实于自己的判断。《汉诗》目前遇到的真正问题是,栏目比较单一,缺乏有冲击力的评论文章,另外就是距离我们当初设想的倡导“诗意生活”的精神内核还很远。从编辑第一期开始,我们一直履行着“一票否决制”的原则,很好地杜绝了关系稿和人情稿。我认为,包容性绝不能以平庸为代价,尖锐也应该局限在诗歌内部展开。呵,《汉诗》总不能做成山寨版的《诗刊》吧。一本刊物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它的独特性上,而一本刊物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它过多地使用了平衡术。老实说,从《汉诗》出版第一天开始,我就对它出版前景做了很不乐观的估计,但还是没有想到我们居然一口气连续办了三年,出版了12期。这就像我们对一个人生命的认知一样,长寿不是目的,关键是要活得精彩、有价值。

  

 

编辑《汉诗》可以说是以个人写作之外的方式,直接把我们推向了现代汉语诗歌写作的第一现场,这部分由于网络时代的便捷,更由于我们采取的“主动出击”的策略,一直最大限度地主动组稿、约稿,而且把文本质量作为唯一考量,唯才是举。对于目前在第一现场写作的诗人,我们称之为“一线诗人”(主要为年轻诗人),你有何看法——整体的,和你个人的看法?

 

  :最近几年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时代变了”。的确,网络十年对汉语诗歌的影响是革命性的,从BBS到博客,再到微博的兴起,网络的意义早已不再局限于一种便捷交流的平台和工具,更是我们生活肌理的一部分。尽管我们深知,无论你怎样生活,文学面对的终极命题都大同小异,但是,你不得不承认随着全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生活、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方式,包括情感发生模式都产生了深刻变化。我注意到,第三代和第三代之前诗人在完成了他们对中国诗歌的杰出贡献之后,逐渐退出了活跃的诗歌现场,有的成为标本,有的被偶像化了,而一批新锐诗人正借助网络开始拓展了各自的势力,并形成新一轮的角力。《汉诗》主动将目光投向了后者。因此,我们一开始就打出了力推“一线”而非“一流”诗人的旗号,给这些诗人充分的展示空间。我有一个非常顽固的想法是,现代刊物不应再是单纯意义上的“阵地”,而应该着眼去打造一个平台,让各种有实力的诗人轮番上场,呵呵,也包括文责自负。从目前已经出版的十二期来看,效果是明显的,二十四位“开卷诗人”基本上反映了当前汉语诗歌的稳定的写作水准,而更多的年轻诗人通过在《汉诗》这个平台上的展示,慢慢走向了更开阔的空间。当然也有一些诗人在展示过后马上会销声匿迹,这很正常,就像我们早就预言过的那样:选择了写作,就等于你选择了自生自灭的命运,除了你自己,没有人有义务和能力把你一路护送到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