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岁片”这一称谓最早是在九十年代中期由香港传入内地的。香港从八十年代开始出现的贺岁片,是港人自己拍摄的并于圣诞节、元旦、春节期间上映影片。这些影片寻求欢乐和放松,适合不同年龄性别的观众在过节期间全家人一起观看,这就决定了贺岁片的风格大都轻松、幽默,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因此其题材多与百姓节日期间喜庆、祝福的生活与习俗相关,形式多是娱乐性、消遣性较强的喜剧片、动作片、爱情片等。
然而,自从九十年代“贺岁片”进入大陆后,却很快改变了它固有的涵义,十及年的历程中,“贺岁片”已然不再是那种以满足“一笑了之”的类型片了,取而代之的是华语电影年度检阅般的分量了。就拿最近炒得火热的几部“贺岁片”来讲,有几部能与当年“贺岁片”的原本初衷相符的呢?似乎只有《大笑江湖》最符合贺岁片的标准,《让子弹飞》和《非诚勿扰2》还贴点谱,而《赵氏孤儿》则彻底脱离了“贺岁片”的谱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还得从经典的香港贺岁片和大陆影人拍贺岁片的历程说起。
香港八十年代的贺岁片,一般是明星们自发地凑到一起,不计片酬地拍几部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影片,作为献给影迷的新年礼物。这些影片大多以“恭喜发财”、“家有喜事”等象征吉祥如意的词来命名,内容上也基本满足以下两点:首先是喜剧,其次有一个相对圆满的大团圆结局。最著名的当属八十年代沈殿霞等明星主演的《富贵逼人》以及九十年代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乃至成龙的《红番区》等。这些贺岁片的极大成功,一举让贺岁片成为华人地区一种新的过年习俗,也开创了香港电影票房最辉煌的年代。
由于强大的票房吸引力,进入九十年代末,中国内地以及好莱坞等都纷纷效仿,香港贺岁片却失去了一人独大的优势,同时由于更多地区影人的加入,让贺岁片失去了往日的内涵。1998年,冯小刚导演的内地首部贺岁片《甲方乙方》问世,使内地贺岁片开始有了属于它自己的生命与灵性,而好莱坞也意识到贺岁档的优良商业时机。这时的香港贺岁开始显露出颓势,论大场面、大制作不敌好莱坞,而喜剧风格受到地域的局限又受到“冯氏幽默”的挑战,再看好莱坞因不能很好地把握贺岁档中国影迷们的口味,所以自从九十年代末内地贺岁档的霸主地位很快便落到冯小刚的身上,而擅长用“冷幽默”拍贺岁片的冯小刚也以火箭般的速度,迅速在华语影坛崛起,及至与张艺谋等早已称雄华语影坛的大腕导演们分庭抗礼。
《甲方乙方》不但开启了中国内地的贺岁片市场,获取了高额的票房,同时还因获得当年“百花奖”最佳男、女主角和最佳故事片三项大奖等而获得艺术上更大的丰收。而冯小刚次年赴美拍摄的《不见不散》,继续书写了大影响、高票房的传奇,也给中国影坛打了一针兴奋剂。
《甲方乙方》和《不见不散》的成功引出此后几年的贺岁片大战:投拍的贺岁电影一年多过一年,越来越多的知名导演加入执导贺岁片的行列。其中最大牌的导演推出的最大的制作应该算是早已在世界影坛举足轻重的张艺谋拍摄于2003年的《英雄》和2004年的《十面埋伏》,虽然这两部影片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但显而易见,几乎可以说就是这两部影片改写了贺岁片的原本的道路,贺岁片也由当初“嘻哈一族”变得“高贵优雅”起来。
眼看自己就要被归结为“商业”导演的行列,冯小刚也不甘示弱,2008年他以一部战争题材的《集结号》证明了自己不仅仅会幽默。但人们还是更怀念那个给我们带来无数欢笑与梦话的“冯氏幽默”类型贺岁片。所以,近年回归贺岁片的冯小刚又给我们送了了《非诚勿扰》等。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除了以上几部贺岁片外,获得较大成功的还有《手机》、《功夫》、《桃花运》、《爱情呼叫转移》、《疯狂的赛车》、《叶问》等。同时打着贺岁片的名义获得高票房的影片还有《赤壁》、《投名状》、《无间道·终极无间》、《飞鹰》、《无极》等,其实也正是这些影片和《英雄》等一道改写了贺岁片的定义。贺岁片市场终于变成了年度电影的擂台,但凡有些野心的大片,无不极力抢占贺岁档。
这点从今年的贺岁片篇目就可见一斑。据悉,除去已经上映的《大笑江湖》、《赵氏孤儿》、《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外,《新少林寺》、《将爱情进行到底》、《我知女人心》、《魔术外传》等一干新片又将陆续登场。我们这里把《大笑江湖》、《赵氏孤儿》、《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四部影片逐一拆解来看,就可见贺岁片的涵义已经有着怎样的改变:一《大笑江湖》,因夸张的喜剧色彩与没边没际的调侃从而最具贺岁色彩,赵本山和小沈阳的北方式的幽默,让贺岁电影有了更强的内地因素,但这一切没有剥蚀影片强烈的贺岁风格;二《让子弹飞》,靠离奇的故事情节与黑色幽默又极具戏剧化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了贺岁片的一个更广义的内涵延伸,影片中风趣的台词、漫画式的人物、激情四溢的电影节奏,都给了观者一场痛快淋漓的时光。这一切都较早期贺岁片廉价的故事内容与思想内涵上,有了较大的升华。所以这部影片获得空前的赞誉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姜文也凭借此片,一举进入了中国一线导演的行列;三《非诚勿扰2》,看似延续了《非诚勿扰》的故事情节,但影片因王朔语言的表述,从而有了更深沉的思想内涵。特别是影片中加入的仓央嘉措活佛的小诗,更让影片具有了生命主题的升华。虽然表面还是贺岁片的壳,但《非诚勿扰2》无疑还具艺术片的特质;最后谈谈陈凯歌的力作《赵氏孤儿》。从最早的《黄土地》等,陈凯歌就表现出了他唯美中透着沉思的艺术家气质,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他与张艺谋等人在关注民族与人性的层面上,赋予了影片太多的沧桑与承重。所以,也和张艺谋一样,他并不是个适合拍贺岁片的导演,那么为什么偏要将影片也放到年底档上,让人误以为是贺岁片,大概也是这些大艺术家们不甘心曲高和寡的缘故吧?他们始终相信,观众走进影院,在“娱乐”的同时,也应该顺便将心理洗涤一下,但这无疑走入了第四代乃至第三代导演们共同的思想框架。所以,当我们在与脱胎换骨的“葛优”及“王学圻”探讨人性的时候,不堪重负自不必说,从某种角度讲,也不甚符合岁末年初人们渴望轻松快乐的心情。虽然有众多知识分子的拥趸,但早已超出贺岁片特质的影片,最后还是难以获得更火爆的票房的。
从这四部影片的亮相来看,贺岁片虽然可以创新,也可以有更多样题材,但最好还是别忘了这个特别的档期的特殊性。贺岁档虽然是高票房的黄金档期,但并不是说只有进入这个档期的影片最具票房号召力。当年的《泰坦尼克号》可没在贺岁档上市,但谁又说人家没有取得骄人成绩呢?!
贺岁档绝对不是年度大片盛典仪式,也不是高票房的唯一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