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论语》之六十四 子张第十九(乙)


 走近《论语》之六十四 子张第十九(乙)

·从文过饰非的习惯中转过来

198【原文】子夏日:“小人之过也必文。” 

【读解】“文过饰非”是我们常犯的错误,今天某人有点过失,大家批评了他,他就会找出种种原因给自己打掩护,找出犯错误的种种理由以推诿责任,这个就是“小人之过也必文。”其实,这是任何人的习惯,并不单指小人,君子也有这个习惯。但君子之所以是君子,是因为君子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敢于和自己的坏习惯、坏毛病作斗争,而且他要改正这个不良习惯,使自己从文过饰非的习惯中转过来,不再文过饰非。《易经》里说“迁善改过”,如果我们没有迁善改过的决心,仍然沉溺于文过饰非的习惯之中,那么想让自己优秀起来,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讲完《论语》,正是孔夫子的圣诞日

199【原文】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读解】今天是2006928, 农历的八月初七。真没有想到,今天最后一节《论语》课——我们完成《论语》讲座的日子是孔夫子的圣诞之日,我心里也感到由衷地欢喜。《论语》从今年春节开讲以后,历时七个多月,到今天终于可以画一个句号了。这期间,我辛苦,大家也辛苦,能够每周坚持来听,我也很感动,特别是年龄比较大的一些朋友,每次都能坚持来,的确很了不起。马上是中秋节了,在这样的日子里,愿我们大家一起怀着祥和、喜悦、和谐的心境面对我们的生活,开创我们的未来,我想这是大家都向往的。现在,我们书归正传。

真正的君子严守忠信、恭谨,用以前的话来说就是喜怒不形于色,经常处于一种慎独的状态。要知道,君子的面部表情是可以随意发挥的,尽管君子处处“温良恭俭让”,但在“温良恭俭让”的后面仍然有一种威势,这种威势是不可冒犯的。我们看有修养的人,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只要他有一定的修养,一般人是不敢冒犯他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身上有一种独特之气,用孟夫子的话来说,就是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一般的小人、邪道之人不可以侵犯他,也没有办法侵犯他,所以说“望之俨然”,君子使人望而生畏。

真正的君子,你去亲近他、接触他时,又是“即之也温”,很默然,又很温和。与人为善,成人之美是君子的基本素质,我们与君子打交道时会感到一种温馨,感到一种温暖。作为君子他不会伤害别人,也不会盘算别人,总是以一种奉献的精神、与人为善的精神和人相处,所以,与君子打交道自然会有一种“即之也温”的感觉。

为什么“听其言也厉”呢?因为君子是堂堂正正的,他的言行举止都是堂堂正正的,那些思维上有些病态,语言上有些不干净,行为上有些不检点的人,一旦与君子接触,自然会感觉到一种严厉在君子的言行之中。并不是君子本来严厉,而是你自己的言行与君子的言行不合拍,你自己的行为、言语背离了君子之道,自然会有“君子之言也厉”的感觉,对君子有敬畏之感。

“君子有三变”是我们在接触君子的时候,三种由浅入深、由远到近的不同感受。说到“三变”,我们知道宋朝有个著名的词人柳三变——柳永,他在宋仁宗景佑元年考中了进士,又善填词,很了不起,宋仁宗十分喜欢他的词,经常在宫中让宫女演唱柳永的词。柳永听说皇上喜欢他的词,就开始打妄想了,想通过后宫的“粉丝”关系得到提拔。哪知宋仁宗是一个明君,最讨厌开后门,更讨厌吹枕头风,于是干脆不料理他,从此以后,宫中也不再演奏他的歌词了,殿试时也不录取他,让他名落孙山,他就填了首词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听了也不高兴,觉得他很轻浮,没有君子、士大夫的味道,柳三变的歌词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靡靡之音、谈情说爱的太多,情感纠葛的东西太多,于是,皇上在他考试的文章中御批了一句“且去填词”。柳永也算想得通,皇上不喜欢我吗,我就“奉旨填词”,干脆以“奉旨填词柳三变”自称,以毕生精力作词,但一生穷困潦倒,死后连口棺材都没有,因当时红楼歌妓们都在唱他的歌,还是那些红尘中尊敬他的侠女买棺材埋了他。这里讲“君子有三变”,顺便提了一下柳三变,柳永的词在词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是苏东坡之前一位很了不起的词人。

 

·在机关里,“信而后谏”是一个原则

1910【原文】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读解】“君子信而后劳其民”——作领导的怎样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首要的一条是你要取得群众的信任,你未取得群众信任的时候,轻用民力,老百姓就会疑惑,老百姓就不愿意。要取信于民,你就得与老百姓合作,做对老百姓有利、对社会有利的事。只有这样,在你使用老百姓的时候,老百姓才会心甘情愿地去做。如果不取信于民,劳民伤财地去干事情,那么就会适得其反。我们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秦始皇修长城也好,隋炀帝修运河也好,都是未取信于民而劳其民,结果就弄得很麻烦。而在汉文帝、唐太宗时代,朝廷取信于民以后,国家真正有什么重大事情,一个号召出来,老百姓都十分踊跃,勤于王事,所以说“信”很重要。

反过来说,“未信则以为厉己也”。如果没有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轻用民力,那么老百姓会认为你是在残害他们。我们现在的各级政府在施政过程中,有没有“未信于民”的情况呢?从中央到地方,特别是党的基层都必须取信于民,否则,老百姓就“以为厉己也”。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是《论语》里一个为政的基本原则,我们应该对此有所感觉。

 “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作为一般的干部,在给上级领导提意见之前要考虑自己的身份,要考虑自己与领导的关系。有些人敢于向领导提意见,直言冒犯。但是,如果你与领导处于一种不协调的关系中,领导就会认为你在诽谤他,是想整垮他。如果是朋友之间,你取得了他的信任,他会觉得你所说的话都是在维护他的利益和地位。彼此之间有信任感,你所提的意见领导就会欣然接受。一般在官场上混了若干年的人,都明白自己的优点和弱点,优点会给自己的仕途带来什么好处,弱点会给自己的仕途带来什么麻烦,心里都有数。但是,如何尽量减少自己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点,就不知大家心里有没有底了。

今天有位学员问我,冯老师你给我看一看,我的弱点在哪里?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我和他萍水相逢,没有在一起工作、生活过,他的弱点我也未必看得清楚。如果按看相算命那一套来说,我也可以说几条,但毕竟依据不充分。特别是在机关里,“信而后谏”是一个原则,要给领导提意见,首先要跟领导搞好关系,取得他的信任,这样你所提的意见才可能被他采纳,他也会因此而感谢你。如果“未信”,彼此之间不但不信任,还存在着“你是不是想把我的位置抢了”这样的疑惑,那你去给他提意见,他一定会认为你是在陷害他。人与人的关系确实很微妙,在机关里工作的人一定是深有体会。在机关里处理人事关系,如鱼得水的人并不多,如履薄冰的人倒是不少。我们学了《论语》,掌握了这则为政的原则,再多加锤炼,在机关里工作就会像庄子说的“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

 

·要处理好“大节”和“小节”的关系

1911【原文】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读解】君子不拘小节,拿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小错误不断,大错误不犯。只要我们在大的原则上能够把握自己,平常有点小的出轨,问题也不大。但是,怎样把握“大德”和“小德”呢?这里“大德”和“小德”是指大节和小节。“大德不逾闲”——人的德行,在大节上不能超越规矩,大是大非面前,国家政策法令面前,我们千万不要随便触犯,触犯了会很麻烦,王法不饶人啊。“小德出入可也”——至于小节,有点出入是可以的,触一触还可以。

这一则尽管是子夏说的,但放在《论语》里面,也可以说是代表了孔夫子的思想。孔夫子也不是一个刻板的人,他与弟子困于陈、蔡时,匡人要与他签定条约,不准他到卫国去,他也很好说话,好好好,我签,我签,我不去,结果孔夫子脱离了围困,还是要到卫国去,有人问:你刚刚签约保证不到卫国去,怎么这么快就毁约呢?孔夫子说:“他们强迫我签不平等条约,我为什么要遵守呢?”所以说“小节可以出入”,如果我们平常把“仁义礼智信”当成了捆绑自己的绳子,拴得太死了,就没有生机了。

所以,我们要处理好“大德”和“小德”、“大节”和“小节”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要守大节,坚守“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的底线,这个底线要坚守,不要随便去犯;但小节方面有一些出入也无所谓,给自己留一些自由空间。

 

·把外在的和内在的学问贯穿一气

1912【原文】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传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读解】孔夫子去世以后,他的学生各自招收了自己的弟子,子夏有子夏的门人,子游有子游的门人,曾子有曾子的门人,形成了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一个很庞大的儒家学派社团。可以说,儒家文化是整个中华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心,后来兴起于战国的墨家基本上可以和儒家抗衡。当时,儒家的力量十分强大,这与孔夫子的若干弟子积极传教、积极带徒是分不开的。

从这一则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弟子们彼此间的交流还是比较充分的。子游对子夏的门人有看法,提了一些意见,说:子夏的门人小子,也就是他的学生们,做做洒水、扫地、接待客人、周旋进退的事情还可以,但这些只不过是礼法的末节,儒学的末节,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至于“礼的根本”就谈不上了。“如之何?”——应该怎么办呢?实际上这是子游给子夏设的一个难题。这话很快传到了子夏耳里,子夏也发表了不同意见, 说:“哎呀,子游的话说得过火了,他的批评未必到位。”“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传焉?”——君子所需要掌握的学问、学养,到底哪些是该先传授的、哪些是该后学修的?谁也说不清楚。

比如知与行的关系,有人说,知先行后;有人说,行先知后;有人又说,知行合一;还有人说,知行不二,到底以哪个人说的为准?实际上,没有哪个说的是标准,都是根据各人的因缘。有的时候是知先行后,学生们在学校里学习,是不是先学习呢?学习了之后才有所感觉,有所行、有所实践;有的时候是行先知后,先昏头昏脑地干,干到后来有感觉了,慢慢地才明白;有了经验的人可以知行合一,想到就做到,做到就想到,没有一刀切的。在哲学上强制地说先知后行、先行后知、知行合一,哪个更正确,恐怕再扯一千年也扯不清楚。因为落实在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上,它是不一样的。就我们自己的经历来说,的确有些时候是先知后行,有时候是先行后知,有时候又是知行不分家,同时并举。所以“孰先传焉?孰后传焉”,这个真是说不清楚的,“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这是像草木一样需要区分其类别的。“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所以子夏说,君子的学问是不能随便歪曲,不能随便说长道短的。能够有始有终地贯穿于各种学问的人,大概只有圣人。

作为礼法而言,子游所批评的洒扫、应对、进退之事是一般的接待工作,待客之道,不管是对内招待自己的亲友,或是对外招待朋友,乃至国家接待外宾,都属洒扫、应对、进退的事情。我们到一个地方去,看到乱七八糟的,肯定不行。比如,香港愿炯法师和一些朋友到我们龙江书院来,我们平时觉得书院环境还是很干净的,但是他们走到这儿来就觉得太糟糕了,书院的同学们又用心把里里外外收拾了收拾,但他们还是能指出这没有做好,那里也没有做好,为什么呢?因为彼此的标准不一样。所以说,洒扫、应对也是一门学问,不要小看这个。我们平常见了人该如何应对?领导来了又怎样应对?比如,龙江书院经常接到一些电话,各种各样的人打电话来你怎样应对,遇到事情进退又如何,什么时候应该进,什么时候应该退,这个不容易。特别是在机关里或是在企业里搞公关的人,特别要注意“洒扫、应对、进退”这六个字,小小的六个字包含的学问大得不得了,可以说离开了这六个字,你根本不懂关系学,更别提搞什么关系网了。

但在“洒扫、应对、进退”的后面还有个什么东西呢?子游称其为礼之末而已,不是礼之本,那这个后面的、更高的精神内涵又是什么呢?但子夏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学问是多样的,礼之本是需要的,礼之末也是需要的;有的学生先学这些,有的学生先学那些。能把形而上的、形而下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学问贯穿一气的,真正把各种学问的上下、左右、内外、古今全部穿在一起的人,可能只有圣人。这一段是子游、子夏两师兄之间的切磋,到底谁对?谁不对呢?没有哪个对,也没有哪个不对,他们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见地上切磋而已,但他们之间的切磋给我们的生活、学养带来了参考,看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自己身边的这些事情。

 

·学习与做官的关系

1913【原文】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读解】这一章大家都很熟悉,这里的“优”一般作“优秀”讲,当然也有优秀的意思在里面,不过从原文的注释上来看,“优”是有空闲、有余力、优哉游哉之意。国庆大假马上就要到了,大家可以不上班了,可以优哉游哉地到处走走。“仕而优则学”——如果在机关里工作,不管你是哪一级干部,如果你能力强,能够比较早一点把自己的公事办完,有多余的时间一定要努力学习。反过来说,作为在学的人,“学而优则仕”——学而优,有余力,有机会就可以从政。当然,对于“优”的理解不应拘泥于“有余力”之意,我认为还应该有“优秀”之意。当领导很优秀,再来学习,提升自己。“学而优”,我反复说过,在《论语》里,“学”主要是指修养,学问、学养很优秀了,在仁义礼智信上的修养、在礼乐刑政上的修养、在诗书礼乐上的修养达到了一定的火候,你已经十分优秀了,就应该从政,为人民服务,报效社会,报效国家。所以,这个“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中的“优”字,两个方面的含义我们都应有所了解。

 

·悲恸也要适可而止

1914【原文】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读解】有的人遇到自己的亲人、老一辈去了,哭得死去活来,痛不欲生,这个情感可以理解,但是显得有些愚蠢。为什么说愚蠢呢?依老庄学说,生死是大道运行的必然嘛。死亡是自然规律,谁也不能抗衡,谁也不能抗拒,所以死是自然的事情。自己的亲人去了,悲不悲痛?当然悲痛,但要适可而止,不能因之伤身。去年,我父亲去了,我也很悲痛,但还是强忍着,压着自己到这里来上课,没有缺一堂课。我不能因此正事就不做了,也不能把身体伤了,那不行。大家都知道庄子的妻子去世时鼓盆而歌的故事,如果现在有谁做这样的事情,别人肯定会认为他神经病,寡情绝义。当庄子鼓盆而歌的时候,也有人质问他:“你的妻子伺候你,给你生儿育女,辛辛苦苦一辈子,一天福都没有享过,她死了你不悲痛,还拿起盆子咚咚地敲,还要唱歌,你简直莫名其妙!”这些批评庄子的人不了解道家的修为,在庄子看来死亡就是解脱,是向更高自由的升华。而儒家对亲人的死亡看得很重,要服“三年之丧”不说,还应承受很大的悲伤。但通过这一则我们也体味得到,儒家的话同样是活的,子游说:“丧致乎哀而止。”—— 服丧只要表现出悲痛就可以了,不要太过余了。有些人家里父母去了,哭得死去活来,就差陪着老爹老妈去死了,看着确实让人感动,但过于伤感,让自己身心受伤而不能自拔,就显得愚蠢了。

 

·令人高山仰止的仁

1915【原文】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读解】大家想想前面关于子张的一些章节,他是孔子门下很了不起的学生之一。我们前面谈到子张敢于批评子夏,但在这里,子游还是敢于批评子张,他在赞叹子张的同时,还是觉得他做得不够——我的同学子张是很难能可贵的人了,但是还没有真正地、彻底地达到仁的修为境界。就孔夫子本人而言,他所赞叹的“如其仁、如其仁”的没有几位,除了尧、舜、汤、文、武、周公等,在其学生当中他称赞过哪位达到了仁的境界?没有。除了对管仲、子产有些赞叹外,对自己的学生,孔子没有轻易表露过有谁达到了仁的境界,包括颜渊在内。

 

·堂皇的君子之气

1916【原文】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读解】堂堂正正,冠冕堂皇是形容一个人的仪态庄严大方,子张就是这样一位仪表堂堂,气象不凡的人。一个人如果不重视内在的道德修养,那么就很难和他一起达到仁的境界。很多版本的翻译把这句翻译错了,说虽然子张外貌感觉很好,但是他不重视内在道德修养,所以很难和他一起达到仁的修养。我觉得这个理解完全错误,“堂堂乎张”是对子张的极高赞叹,而“难与并为仁”,是说我们若不注重内在修为,就很难和他比肩,很难达到与子张一样的修为水平。实际上,孔夫子的弟子中除了颜渊之外,像子张、子夏、子路、曾子等都是第一流的学生啊,像子贡、冉有这样善于理财的学生都是二三流的学生了。

一个真正的仁人,他表现出来的的确是堂堂皇皇的君子之气,洋洋大度,非常不得了。看过唐宋传奇《虬髯客传》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段:虬髯客看到隋炀帝荒唐,天下大乱,于是乎准备逐鹿中原,但他望到太原有天子之气,听人说李世民很了不起,就专门到太原去看李世民,当时李世民才十七岁,一见面,虬髯客这个大丈夫不由得为之气馁,一下就觉得底气不够了,气虚了。李世民的堂堂之气把他压倒了,他感觉到“难与并为仁矣”,所以后来他主动退避三舍,不与李世民争天下了,当然,这是《唐宋传奇》里虚拟的故事,未必有此史实。

人与人打交道时,有时言语还没有到,在气象上有的人胜一筹,有的人就输一筹。两个人目光一接,语言一答,谁的尾巴耷拉下去了,胜负就已判定。有些人,气象不相上下,差别还不大,那还得在嘴上较一下嘴劲,眼睛上较一下眼劲。怎样使我们自己“堂皇化”?孟夫子说: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要养就堂堂之气虽然很不容易,但我们还是应努力在生活之中把这种气象培养出来。如果没有这个堂堂之气,走到哪里都萎靡不振,别人都瞧不起你。当然锋芒外露也不行,有堂堂之气又不锋芒外露,洋洋洒洒的,如《道德经》所说:“如春登台”,给人一种如沐春风这样的感觉,多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