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集团,文有孙干、糜竺、简雍;武有关羽、张飞、赵云。按理说人才济济,而且志同道合,目标一致。可惜多年的努力,成果始终不如理想。刘备自认命运不好,所以才枉费心力,经过水镜先生的指点,说明关、张、赵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人。孙、糜、简不过是白面书生,不够资格经编济世。刘备恍然大悟,决心要礼聘高人。最好当然是王佐之才,自己才有希望完成预期的大业。
依个体户或者小企业来说,刘备集团已经表现得很好。至少令不少同业,刮目相看,但是想要做大做强,则非提升人才素质不可。现在所最需要的,是高级军帅,能够善用关羽、张飞和赵云。听到伏龙、凤雏的大名,刘备真的是心响往之。微求人才,第一种方式是公开征聘,有意者自来登记,这只能适用于一般员工。第二种是请人信介,介绍人信用卓著,所推荐的人优生聘用,适合于中极人才。第三种是多方打听,自己备妥礼品,还要礼貌周到。表现最大诚意,才请得动高明人士。用徒者亡,招之即来的人,大多不是人才,用友者霸,霸气太重的经营者,容易专权独断,有人才也不能用。只有用师者王,能够以老师的身份来礼待高明人士。不但请动了老师,而且尽心尽力。毫不保留地贡献出来,非常有助益。水镜集团的高级人才。即不会自动前来应征。也不会大力推荐,附上有份量的推荐信函。他们善于布局,造势,使求才的主人,诚心诚意地亲自邀请。特别是伏龙孔明,自此管仲,乐毅,属于顶级军师,当有精心安排。促成刘备三顾茅庐,礼遇有加。将来下山相助,才能够言听计从,尽其所能。
为了造势,水镜集团先让徐庶以的卢妨主,劝告刘备赐予有仇怨的人。试试刘备是不是真的像传说那样仁慈有德?主人甄选人才,人才同样要考验主人。让孔明在应征或面炎时考验刘备,并不妥当。以徐庶来充当考验人,较为合适。刘备既然以仁德为号召,不论是真是假,都必须经得起考验。徐庶敢考验刘备,自己也要有优异的表现。使刘备有信心。自己经得起考验,才够资格考验别人。
诸葛亮下山,是造成三国鼎立的关键人物。一切按照水镜集团的全球布署,联吴抗曹。把曹操的势,局限在北方。赤壁之战,几乎粉碎了曹操统一南方的梦想。
孔明空降部际的姿态,来到刘备阵营。关羽和张飞自认为刘备的结拜兄弟,老将功劳大,那里肯服这位新来的年轻军师,刘备有了徐庶的那一段经历,知道大力支持孔明,使他好做事。孔明利用曹操兵败,逃走时必定经过华容道,故意叫关羽在那里埋伏,一方面提供机会,让关羽还了曹操礼遇他的那些人情:一方面则让关羽心悦诚服,从此不敢轻忽军师的命令。军师再神机妙算,再获得主人的全力支持,需要一番心思,若干表现,促使旧将新人,能够乐于配合,听从命令。孔明不单是刘备集团的军师,他们一举一动,间接影响到曹操和孙权,属于国际级的高人。刘备集团,能够不断升格。晋身为跨国大企业。孔明的贡献实在很大,不愧为水镜集团首脑人物。
隐秩序看到各种显秩序的表现,社会失序,混乱不堪。民心虽然求安,却求助无门,十分可怜。看到刘、关、张这个气球,所追求的理想,在从气球当中,最为可取。然而,老是这样拼斗下去,很难有所突破。想要给予协助,千思万想,这才委由水镜集团,出面促成。
自古以来,隐秩序由于无形无迹,相当于现代所说的能量,有力量却缺乏着力点,以致使不出来。每当要有所作为,发挥隐秩序的力量时,便透过当时最为合适的选,来表现一番。接受隐秩序委托的人,则依据当时的状况,采取不同的形像、角色、和方式,来发挥应有的功能,达预期的成果。人类最古老的隐秩序代表,当推优义氏,然后黄帝、唐尧、虞舜,同样一脉相承,只是不同阶段,赋予不一样的代号而已。《三国演义》时期,以水镜先生司马向徽为代表,因而称为水镜集团。
隐秩序的原则,其实是互舌变。便是贤能在位,百姓安宁。有德有才的人,居于领导的地位,好好治理人群的事务,使人民安居乐业。按理论显秩序的要旨,更应该如此,地叫做合乎天道、顺应民心,而且自然合理,可惜由于人谋不臧,以私害公。经常说得动听,做起来则偏离正道,令人难以适应。华好有隐秩序在暗中配合调整,才能乱久渐趋为安。现在看到刘备这个气球,逐渐获得大家的注目。正需要引进高级军师,以提升整体力量。无论在预测、规划、执行、改善等方面,都有赖于人员素质的增强。孔明下山,是隐秩序的善意。希望以孔明一人之力,来改变现有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