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做观光客,2010年以色列公共外交政策收效显著


2011年1月16日下午,我坐动车至重庆考察“重庆(或武汉)以色列周”的活动场地,此时接到以色列驻华大使馆新闻与公共外交主任柯楷仪给我打来的电话:1月17日以色列超男高音歌唱家大卫迪欧歌迷见面会将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到场媒体和粉丝将突破300人。这是继2010年11月下旬,以色列音乐代表人物之一的吉尔舒哈特与大卫迪欧一起参加“成都 以色列周”之后,以色列驻华大使馆派遣国内音乐家首次参加BTV春晚,显然,这是以色列公共外交行动的虎年第一刀。

这当然不是以色列外交部的规定动作,而是经过以色列驻华大使安泰毅和他的团队(特别是以色列驻华大使馆新闻与公共外交主任柯楷仪)历时3年摸索出来的以色列中国公共外交政策的“自由转体”。

事情因果要从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说起,地震中2名以色列籍学生被困,得到成都某著名企业家张国志的及时援救。地震发生后,一贯念及上海虹口、哈尔滨在“二战”时期对犹太人恩情的以色列大使安泰毅和新闻官柯楷仪觉得这是再次感恩的好机会,柯楷仪先生更是在震后第一时间3次抵达成都,筹款捐物表示感谢。自此,以色列和四川开始结下”良缘“。这里有一组数据,从2008年在京会晤四川省省委书记刘奇葆开始至今,以色列大使安泰毅先生17次来川,柯楷仪先生14次来川,他们前后停留在成都的时间超过1个半月。2010年以色列使馆尤其加快其公共外交的步伐:2010年以色列以“海贝壳”造型参加上海世博会;同年,以色列首次参加西部第一盛会——成都西博会;同时,作为文化交流的软件,以以色列音乐家、歌唱家、街头杂耍、涂鸦文化为使者的“以色列周”活动在世博会和“西博会”之后次第展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尝到世博会以色列周甜头后,其四川的官方推广取得了莫大的成功:西博会以“一个多姿多彩的以色列”为主题的色列官方展位总参观人数突破10万人次;紧接着11月22日与成都市政府合作的“成都 以色列周”取得圆满成功,其中观赏大卫迪欧演唱会的群众达到4000人次。活动期间,在成都天府广场地铁站下沉广场进行的街头杂耍表演吸引了无数路过的人民群众;在成都东部地标——万达广场,以色列电影节、以色列官方展位和以色列风情表演周更是吸引了2万人次以上。

和西南中心城市成都市的合作所尝到的甜头远远不止这些:除了将以色列大使安泰毅和环球自行车手金吉撒丹作为”温江绿道“的首个国际级骑行活动之外,以色列在四川项目个数和合作金额也将即将分别突破10位数和十亿。

在此引用以色列驻华大使馆新闻与公共外交主任柯楷仪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我们不是像其他外国人一样,在成都只做一个“观光客”。在执行完”以色列西博会策展“和”以色列周“之后,我开始充满好奇地阅读《创业的国度》,并逐渐了解:以色列青年在服兵役之后,通常会成为一个游历13个国家以上的“背包客”,在旅行过程中,他们会有所选择,也会停下来认真思考,干一番自己喜欢的事业。然而,掩卷之余,我不得不深深地感慨:这都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啊,他们不断地在熟读中国,深谙中国社会关系学,并用自己高效和实干将其应用自如。如此势头下去,中以的经济文化交流也许真的会开创局面,并将永不停止。

PS:本文书写完毕时,以色列驻华使馆商务合作方面的负责人潘立文已经抵达哈尔滨,在那里以色列驻华大使馆将与哈尔滨政府外事办公室一起举行“耶路撒冷略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