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给力!“网络问政”再现安徽《政府工作报告》
正在召开的安徽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省长王三运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到“网络问政”的有关问题,受到了与会代表、委员们的热切关注,也引起了媒体,尤其是网民的热议。
王三运在回顾过去一年取得的辉煌成就时指出:“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支持鼓励网络问政。”在谈到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时,王三运强调:“各级政府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把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必经程序加以规范,积极鼓励网络问政。”
这是“网络问政” 第二次被写进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凸显出安徽省委省政府对“网络问政”的高度重视。而由去年的“支持鼓励网络问政”,到今年的“积极鼓励网络问政”,用词上的这一小小变化,则反映出安徽省给力“网络问政”,已经尝到了甜头。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实是越来越重视“网络问政”工作,前任书记王金山不但亲自撰文《重网情民意促安徽崛起》谈“网络问政”,还致信《人民网》网友,表示将积极推动“网络问政”。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省长王三运做客《人民网》,和网民就“开放创新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进行了为时两个小时的交流,除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技术创新、自主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及文化强省、农村经济发展、皖南和皖北的均衡发展、安徽在中部崛起中的地位等问题外,还就“网络问政”问题回答了网友的提问。
新任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上任不到一个月,即在《人民网》发表《致网民朋友的一封信》,表示各级党委、政府要更加重视和借助网络,问政、问计、问需于民,以凝聚各方智慧,形成强大合力。安徽省委将始终坚持“上网听民意、下网解民忧”,进一步强化措施,推动网友留言办理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而在这一年当中,安徽省“网络问政”更是风生水起:
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落实省委《人民网网友给省委书记留言办理工作暂行规定》,并延伸至省、市、县(区)政府网站、政府职能部门网站及新闻网站,通过开设“领导信箱”、“网友留言”等栏目,开展在线访谈、专题征文等手段,鼓励网民通过网络积极参政议政。笔者所在的芜湖市,还制定了“红黄牌督办制度”。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在5日内答复市民在网上的投诉、咨询。对逾期5日未作答复的,给予黄牌警示;对逾期15日未作答复的,给予红牌督办,并纳入年终政风评议考核。这些措施,构建了一座政府和百姓网上沟通的“连心桥”,较好地担当起了社会矛盾的“减压阀”,对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安徽形象,均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政府通过网络汇集民智,增强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能力。安徽省委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前,省政府网站、发改委网站及《中安在线》“网上问政”平台均开辟专栏,请网友建言献策。“规划建议”中,体现出诸多网友的智慧。
网民由“网络问政”到“实体参政”,安徽也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去年,有三名网友被增补为亳州市市政协委员,算是开创了另一个先河。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大亮点。
笔者作为一名资深网友,不但在去年年底被增补为芜湖市政协委员,还在刚刚召开的芜湖市政协第十一届四次会议上,被补选为政协常委。
由一名普通网民,而成长为地级市的政协常委,如果不是因为网络、因为利用网络积极参政议政,肯定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很庆幸安徽省委省政府如此重视“网络问政”,给了我尽情表达的空间。
随着“网络问政”的不断推进,我希望有更多的网民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我更希望,在安徽省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当中,能早日看到普通网民的声影。
我的相关文章:
张宝顺的“上网听民意、下网解民忧”,值得期待!
宝顺书记,这一枪开得好!
安徽“十二五”规划,尽显网民智慧
“网络问政”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虽好,安徽还可以做得更好
王三运省长做客《人民网》,我直抒胸臆
近学浙江,用“三不”和企业抱团取暖——我为安徽发展献策一
近学江苏,小商贩免于工商登记——我为安徽发展献策二
远学北京,遏制公费出境游——我为安徽发展献策之三
远学北京,重拳填会海——我为安徽发展献策之四
建议统一“皖江城市带”长途区号——我为安徽发展献策之五
呼吁大力压缩达标、评比、表彰活动——我策为安徽发展献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