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清
从2003年起,杭州市图书馆开始实行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图书馆对这些特殊读者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该馆馆长楮树青两年前的这句话,近日在微博上被转发了数千次。记者找到杭图办公室主任刘丽东,他很惊讶“这也算新闻吗?”他表示,只要穿着和举止不是特别出格,比如赤膊或大声喧哗,都可以免费在这里看书。(《青年时报》1月19日)
尽管在杭图办公室主任看来,拾荒者也可到图书馆看书不算新闻。但很显然,这一新闻还是不能不火。毕竟,整洁的图书馆形象,与乞丐、拾荒者的反差太大了。然而在笔者看来,杭图的看点不在拾荒读者。
笔者相信,会有拾荒者、流浪汉有读书需求,愿意到图书馆去看书。这两年就多次有媒体报道,有大学生因找不到工作栖身桥洞。很显然,如果是这样的流浪汉,“读的书报层次比普通读者都高”,是非常有可能的。只是,对于大多数流浪汉来说,首要需求是吃饱穿暖,不会有太多人到图书馆看书的。再说,图书馆是看书不是看人的地方,就算进来了几个乞丐读者,只要他们没喧哗,其他人何必多关注他们呢?
不过,杭图对广大读者的态度,是一个不能被忽略的看点所在。不少网友称赞,楮树青馆长有北大遗风。其实,这也就是刘丽东主任所说,面向所有人免费开放是公共图书馆本应承担的责任,图书馆应该是一个让市民尤其是相对底层的人“自由穿行的空间”。只是,我们很多人却歧视底层民众。也正因为有读者对允许乞丐和拾荒者看书不满,楮树青才会说出,“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
杭州市图书馆的另一个看点,是乞丐、拾荒者、民工也能对图书馆感兴趣,主动到图书馆去看书。毕竟,对乞丐和拾荒者也开放的杭图,只是对他们不歧视而已,并没有到街上去邀请他们来。现在的情况,一方面说明杭州是一个有文化氛围的城市,居民普遍爱好看书阅读,这让笔者想到了莫斯科等外国城市。
另一方面,说明杭图对公众的便利。去年媒体曾报道,政府投巨资建的西安市图书馆,一直“在冷清中坚守”,有两百多个座位的阅览室,“每天才有几名读者”。很显然,弄到这般田地的图书馆,在里面看书的无论是学者教授,还是乞丐和拾荒者,并没有太大的分别。遗憾的是,西安图书馆绝非孤例。海南定安县图书馆因为门可罗雀,甚至将几个房间改为店铺,出租承包给私人开美容院、发廊、按摩店。
有的图书馆连拾荒、流浪的读者都有,有的却连非拾荒的“正常读者”也没几个。这样的巨大差别,是杭图的最大看点,也是中国公共文化事业、国民精神素质的尴尬现实,是这一新闻最值得深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