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这周走的跌宕起伏。
周一就跌了80多点,然后2天反弹了50点,周四再次暴跌80点,今天周五又反弹了37点。
我们从2个方面来探讨本周盘面的剧烈震荡。
1、 行情暴涨暴跌的宏观大背景。
比较明显的看出,剧烈震荡行情的背后操盘手就是宏观经济数据和宏观货币政策。我们回顾一下,上周末央行忽然宣布从2011年1月20日也就是本周四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么一调整,大型金融机构存准率将达到19%,再创新高;中小金融机构存准率将达到15.5%。而且,这还不是尽头,因为人民币还在升值,热钱还在不断流入,物价上涨压力还在加大;发改委官员刚刚表示2011年1季度物价总体还会上涨,所以有机构已经把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目标提高到24%25%的高度了,这就等于银行的放贷能力只剩下75%了,如果从这次上调前的18.5%存准率计算,那么到25%的预期极限就相当于银行能创造的货币放大倍数从之前的5.4倍下降到4倍;在负利率的威胁下,市场也广泛预期春节前后还可能加息,因为去年央行就是这么做的。货币政策的重磅打击下大盘周一立马就被砸到半年线下。
周三市场忽然似乎有了转机,因为国务院会议再次强调“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市场理解为股市的融资圈钱规模和节奏可能要受到控制。虽说银行放贷能力下降,使得市场流动性供应能力要下降,但是另一头的融资(也就是市场对流动性的需求)也下降的话,不就对冲掉了吗?大盘为之一振,收回大多数失地。
可是,周四统计局和央行开始公布2010年全年的重要经济数据。M1M2剪刀差的缩小、通胀的挥之不去,再次把大盘拖下水。
今天市场似乎又重新审视昨日公布的经济数据,发现了一些可喜的信号,发现了周期性行业新的增长机会,反映到盘面上我们看到重型制造业,包括造船的、造车的、和他们上游的钢铁、机械都表现强势,而和假日出行相关的交通运输板块,包括机场、铁路、水运等也都相当活跃。银行、地产、石油石化等权重板块今天都联手做多,支撑大盘再度反弹。
2、从市场结构的微妙变化,来分析近期的剧烈震荡。
宏观因素政策因素虽然是盘面震荡的一个大背景,但是这些消息这些因素必须要通过市场参与者之手、通过他们的买进与卖出行为,才能最终演化成大家看到的行情起落。
散户和机构投资者相比,总体上我们可以说,机构投资者对宏观因素的敏感程度更高;从对市场的影响程度来看,我们也可以说,机构投资者的买进卖出行为对市场的涨跌起落影响更大。
综上,我们的结论就是这一周大盘的急剧变化,反映的正是机构投资者的心态、情绪和操作。
1)大盘总体上跌多涨少,周线收阴,反映的应该是机构总体上的一个减仓过程,也就是在市场流动性降低、而基金去年底的仓位总体偏重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第一时间自我保护的策略和反映。
2)而盘面结构性热点从周初的酒饮料、商业、医药流通转到周末的重型制造业,这种行业快速切换从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说是反映了机构投资者在操作上的风格偏好可能正在发生变化,而变化的源头就来自于他们对宏观经济数据的分解和剖析。在机构认为总体仓位需要控制的前提下,想要介入景气看好的重型制造业或曰高弹性的周期性行业,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降低其他品种的仓位,比如防御性品种,或曰大消费概念。
由此我们看到了在基金的一买一卖之下大盘出现了剧烈的震荡,而震荡中市场的行业特征正在发生变化。
作为普通投资者,在机构的调仓过程中我们该怎么做呢?从中登网统计数据来看,A股持仓账户数连续两周下降;股价在2、3块钱的低价股已经有40多只了;新股首日破发似乎成了常态……这种悲观低迷的市场情绪往往孕育的是长期的机会。而考虑到货币政策紧缩的趋势短期不会有改观,因此我们在建仓节奏上可以适度把握,寻找那些在1~3年时间里能够给我们带来较确定盈利的品种做一个跨年度的布局。
至于行业选择上到底是该挑选周期性高弹性的行业、还是选择所谓防御性较强的消费类品种呢,我觉得这个见仁见智。不过我想提示的一点是,消费品种并不等同于景气平稳不动,消费型公司也会有30%40%甚至更高的增长速度。因此一句话概况的话,我们要找的是那些能够有几年时间高速增长的企业,而未必要拘泥于他的分类到底是周期性的还是非周期的。消费股和周期股是可以做到殊途同归的,关键在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