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哈佛,后有美国


美国社会面面观之

先有哈佛,后有美国

教育是发展的源泉,美国,一个教育大国,也是一个教育强国。

美国人认为,一个人不管处于什么境地,有两件事是必须要做的,并伴随一生,一是受教育,一是新宗教。教育与宗教并行,教育与宗教一样重要。美国人对教育的重视,达到了与信仰宗教一样的虔诚境界。

1620年,欧洲最早的第一批移民,坐着“五月花号”这只船抵达美洲,就是在现在的马塞诸塞州波士顿的普里茅斯上岸。如今,在当时上岸时的一块石头上写着“1620”几个数字,就是对这一重大事件的纪念。那时的移民生活艰苦异常,但从1620年起,这批移民就同时在当地建学校与教学,并在1636年创办哈佛大学,所以,哈佛大学的老师和学生很自豪,说美国算不了什么,先有哈佛,后有美国。

欧洲移民到美洲以后,每到一处,必先做三件事:一是建教堂,这些移民大多是受到欧洲宗教迫害的新教徒,建教堂是首先必做的一件事,他们认为,有了教堂,人的精神就有了归宿,人就有了精神家园。二是建学校,他们认为,学校是教化之源,是一个人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必经之路,教育可以消除很多人性中的许多弊端。三是建邮局,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桥梁,在过去,邮局是人们联系外部世界、认识外部世界的有利工具。这种理念在美国诞生之前一个半世纪就已深深地植根于民众之中。

教育与宗教同样是一种信仰理念,对美国的教育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由于此,政府和民众对教育的认识,不是作为一种纯粹的功利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人们对教育具有了宗教般的虔诚。

     美国人认为,从整体上讲,学校培养不出天才,而是要培养公民,公民培养好了,人才也就有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公民,十分重视人文精神的,独立思考、质疑一切.

《美国独立宣言》和《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令》的作者,弗吉尼亚大学之父,,美国的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十分重视教育,对教育一往情深,晚年倾注全部精力和智慧奉献于教育。他说:“只有由受过教育的人民组成的国家才能保持自由。”他认为他一生致力于反专制、反暴政,致力于建立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如果人民没有受到好的教育,国家不是由受过教育的人组成,他的努力和梦想都将成为泡影,或者如同沙上建塔,顷刻倒塌;或者如海市蜃楼,终究是幻境而已。他一生对教育的重视以及他的教育思想,可以说奠定了美国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框架,美国今天的教育之所以成为世界之强,饮水思源,其发轫之初就得益于杰斐逊总统。

美国教育是独立的,体系完备,制度健全,各州各具特色。美国大学所坚守的大学精神是使大学成为保存人类文明的场所,成为培养智者的地方,成为人类精神资源传递和知识创造的最佳学堂,成为一个充满创造和创新的具有独立品格的思想熔炉,成为一个拒绝庸俗、坚持操守、努力用思想知识、精神呼唤社会良知,引导社会前行的精神家园。

前哈佛大学校长巴布博士认为高校有8个功能,即高校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交流能力;培养分析能力;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价值判断的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互动的能力;培养对个人和环境的理解能力;改善个人对当今世界的了解能力;培养艺术和人文学科的知识。这就是美国的“开明教育”(或译“自由教育”)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还是人;教育有为社会服务的责任,但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而迈阿密大学前校长玛莱特博士则进一步认为“开明教育”的根本责任是为了“人”和“公民”。

当中国在反思为什么中国大学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时,也应思考,何为“人才”。是要高分低能儿,还是具有独立思考的社会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