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国五金行业国际竞争力要在内需上作文章


  核心提示:提升我国五金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要在内需上作文章,一手加快布局农村终端市场,一手加快转型升级集聚发展,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负责人罗百辉表示,五金企业要积极寻找商机,找准目标客户,尤其应关注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同时,要积极改变当前较为落后的生产方式、营销渠道和管理体制,加大科技研发能力,引入国外先进的生产模式,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充分利用好国家出台的政策,推进技术改造和产业集聚升级。

  五金企业加快布局农村终端市场

  近年来我国五金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升,五金制品的贸易专业化指数(TSC指数)基本保持在0.78—0.85之间,且逐年增长,这说明我国五金制品的进出口贸易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且在整体上还处于比较优势地位。另一方面,我国金属制品的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基本上保持在0.8~0.9左右,表明我国五金产品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对于近几年我国五金制品的RCA指数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负责人罗百辉解析,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五金制品属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资本、技术含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容易招致发达国家贸易壁垒限制。另外,从产品和企业自身来看,不少五金企业采取的是加工贸易方式,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这使得中国五金产业的后劲不足,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慢慢丧失优势。罗百辉指出,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五金行业来说,在比较优势相对减弱的同时,将越来越需要依赖增强竞争优势来保持和提升本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将刺激农村建设持续发展。农村终端市场,将是相关五金企业未来发展布局中一颗重要的棋子。

  中国是农业大国,近几年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跟进,农业机械也有了新的发展,需要更符合农村市场的机械装备。这些政策将会对五金等行业带来利好。农用生产工具的投入,能对五金行业产生刺激作用,钢铁行业也可藉此消化库存,而依附于钢铁生产的耐火材料厂家,也可以受到好处。随着金融危机带来的农民工的“回流”,农业会有更大发展。播种、耕作、收割、筛分谷物等农业生产的开展,也会带来铁锹、锄头、镰刀等相应生产五金工具的消耗。在传统农业板块中,将持续看好农用工具类,包括机械化设备以及手动五金工具。园林五金工具也颇受山林地区开垦的农民朋友关注,当然土木工具也较看好,此类产品适合于农村土木工作者的需求,最值得一提的当然是维修保养以上种种五金工具的五金维修工具了。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就指出,“突出强化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层体系,大力加强农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夯实打牢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更是明确要求,“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大力开拓农村市场”。

  在继“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之后,中央又提出,抓住当前农村建房快速增长和建筑材料供给充裕的时机,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鼓励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随着国家相关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击,不仅重点突出农业发展与促进农民增收,更为相关配套五金产品开拓了新的消费市场。由此,农村基础工程的建设、农业的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也为配套五金等相关产品带来更大的消费市场。罗百辉建议五金企业应该对此密切关注,尽早谋划,精心布局,在抢夺农村市场的博弈中占领先机。

  国家惠农政策为致力于农村基础建设的一些农用装备制造业开拓了新的消费市场。农村基础工程的建设、农业的发展必将会带来配套五金更大的消费市场,五金企业可以借此建立一些新的消费市场。可以说,农村基建工程将进一步促进五金工具开拓更大的市场。

  随着惠农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农村基础建设工程将进一步开展,公路建设、土木建造会带来配套五金更大的消费市场,五金行业可以借鉴家电行业的家电下乡的营销方式开拓新的消费市场。根据五金行业的特点,开拓出新的消费市场,比如说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必然会加大建筑五金的使用率,必然会加大建筑五金的需求。面对国内相关的拉动内需的一些政策,五金企业应该适时建立一些新的消费市场。五金工具行业的众多企业,面对农村市场的巨大商机,是否积聚了生产这些工具的下游企业的客户,又是否为他们打造适合的产品呢?

  家庭作坊加快转型升级集聚发展

  20世纪60年代五金业开始在南海兴起,80年代后期达到高峰。当时五金业门槛很低,也不需要什么技术,3万元买些旧设备就可以开一个家庭作坊式的五金加工厂。

  经过40多年发展,佛山各类五金加工企业已过万家,绝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的小企业,分布在金沙、西樵、桂城等地。随着国内五金行业的发展,来自省内外的竞争日益激烈,五金行业内无序竞争的情况开始出现,“佛山五金”依赖低成本、产品结构档次和技术含量不高等弊端也日益显露。

  “国字号”专业委员会日前的落户,让“佛山五金”再次吸引人们的目光。作为佛山市历史悠久的传统行业,五金业当前正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从劳动密集型作坊向有科技含量的规模企业转型。

  有调查显示,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佛山五金企业受国外市场需求萎缩影响,出口量普遍下降25%至50%,五金行业整体感到低端加工带来的市场危机。五金企业存在研发能力不足、市场信息滞后、企业管理不完善等问题,要想持续发展,必须转型升级。中国五金交电化工商业协会五金专业委员会会长汤荣基介绍,在外部环境倒逼压力下,一部分佛山五金企业通过改造厂房、引入国外先进设备、组织科技人员研究开发新产品等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调整产品结构,从低端加工向中高端转变;还有一部分企业则致力于打造自我品牌和涉足新兴产业,走上更加快速、规范的发展道路。

  传统行业五金业要转型,不仅要依托科技创新,更要集聚规模化发展。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负责人罗百辉认为,五金产业转型的关键除了革新企业的管理方式和技术设备,还需要资金扶持和建立集聚基地,发展区域品牌和国际品牌。早在1986年,中山市小榄镇就被誉为中国“南方锁城”。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小榄镇五金制品行业已形成以锁具、燃气具为龙头,上下游产品及各类配件品类齐全的10类五金产业群。2008年,小榄镇五金塑料行业收入达150亿元,占全镇工业销售的39.4%。

  2002年,中国五金制品协会命名小榄镇为“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基地”。获此称号后,小榄镇积极推动五金制品产业的集聚发展和优化升级,产品不断升级换代,附加值持续上升,国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目前,“固力”、“华锋”两个锁具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居行业榜首;“圣雅伦”被评为“中国指甲钳行业第一品牌”;华帝公司的燃气具连续13年在国内同行业销量排名第一;长青公司的燃气阀门生产标准被定为行业标准。

  由镇政府牵头,小榄镇成立了五金产业集群发展联席会议,并建立了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负责人罗百辉介绍,目前小榄镇的五金产业由锁具为主导的五金产业扩展至包括锁类、燃气具类、脚轮类、铰链类、金属压铸类、喷涂电镀类、模具类、卫浴制品类和其他五金制品类,以及五金配件类等10小类较为完备的五金产业链条,成为小榄镇工业经济的主导产业。

  近年来,小榄镇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推动五金产业转型升级。每年镇财政拿出600万元专项资金奖励开展技改创新、创名创优,并建立起了省、市、镇三级技改奖励的支持体系。同时,成立了“中山市小榄镇五金制品行业技术中心”,以此为龙头,形成了省、市、镇三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企业工程中心为主要载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技术中心提高五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近3年来,小榄镇累计成立的省市两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达到73家,获得奖励1070万元,已成立镇级企业技术中心106家。

  建立和健全各种科技和中介服务机构,为推动产业升级提供了服务平台。小榄镇成立了“生产力促进中心”,该中心建立9年来,已孵化科技服务实体33个。2008年,该中心获得了科技部“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认定,成为全国惟一一家镇级生产力促进中心。

  小榄镇根据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需求,组建了汉阳产品设计公司、汉阳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同普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配套公司,为五金企业提供深加工服务。据统计,汉信现代设计制造服务中心每年为200多家企业服务,设计新产品80个,为企业新增工业产值1.5亿元,新增利税1000多万元。

  同时,成立“小榄镇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与镇里8家商业银行开展合作,为具有市场前景和发展条件的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到2008年底,担保公司累计担保额达到24亿元,直接拉动企业销售收入。

  此外,该镇成立了五金制品行业技术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小榄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机构,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今年上半年,中山华帝燃具股份有限公司在组建国家级“燃气具燃烧仿真试验室”后,再次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共建起煤燃烧国家实验室分支机构————燃气具联合实验室。小榄镇还专门成立了商会,下设包括锁业协会、五金塑料行业联会在内的7个行业分会,两个服务公司,一个办证服务窗口,商会会员达468家。到目前为止,小榄镇已制定包括插芯锁、外装门锁、球锁三项锁具行业标准。小榄镇还成立了职业技能提升中心,大力开展五金技能人才培训。据统计,2008年新增培训五金类技术工人1539人次。

  提升我国五金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要在内需上作文章,一手加快布局农村终端市场,一手加快转型升级集聚发展,罗百辉表示,五金企业要积极寻找商机,找准目标客户,尤其应关注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同时,要积极改变当前较为落后的生产方式、营销渠道和管理体制,加大科技研发能力,引入国外先进的生产模式,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充分利用好国家出台的政策,推进技术改造和产业集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