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批判,更要善于建设


善于批判,更要善于建设
 
若是到论坛上转一圈,或是打开信箱看看信件,你会发现批判否定和揭露鞭挞性的文章较多,点击跟帖量也大。相对而言,建设性的文章则比较少,纵有一些好文章也难引起人们的重视,点击跟帖量也很有限。比如,民主派批判科学社会主义、苏式体制的文章和批判毛泽东的文章,保守派批判邓小平改革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文章,以及社会事件的报导和抨击评说的文章都很热门。但是社会不仅需要批判错误,更要知道应该做哪些正确的事情和如何正确地去做。人们非常想知道,适合中国的新社会的民主制度具体详尽的建设性纲领性描述、可行性分析和成功范例,以及解决社会问题具体的药方和对策。我们关心社会问题,更关心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
最近,一位新左派领军人物的中学同学到我这儿来玩,他说,新左派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问题揭露得很尖锐,但是,不足点是拿不出解决的具体方案,提不出自己的理想模式。这类毛病大概是不少网友同样存在着的通病,发一通牢骚了事,却不去花点功夫考虑怎么办。这可能是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原因,马克思长于批判,整个马克思文集中批判资本主义的文章连篇累牍,但他所设想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是怎样结构的描述却了了无几一笔带过,人们不知道他所云的社会制度到底是个啥模样,这给他的学生们带成很大的困惑乃至产生分歧和对立。
社会不仅需要批判和揭露,更需要的是建设。我最近在中国价值网职业日志中发的旧帖,《城镇交通管理的优化得到价值中国网日志推荐!价值中国网指出“我国城市交通拥挤,很大程度上是由城市规划不科学造成的。大城市病大难治理不宜再扩大,主要侧重内涵质量的提高,侧重内部设置摆布上更科学更完善,并注意适当地转移疏散减少人口。”目前,诸如社会上存在着诸多的买房难看病难和上学难问题,诸如产业结构调整、物价上涨、强拆迁、老年人空巢和垃圾处理等等社会问题都亟需要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是现今社会和当局的需要,亦是民主派今后处理类似问题同样需要面对的。这个课题说为时太早也不早,因为从苏东突然巨变经历来看,这个课题也可能突然摆在我们面前,使我们措手不及。
其实,怎么办的问题也已经为老百姓所关注,为什么社会上有些人怀念毛泽东时代,因为对比今天动荡不安的现实,毛泽东时代给他们一个现成解答问题相对理想的方案,而报纸杂志没有告诉人民其他有效的模式,甚至于树起铁幕阻挡外部所谓有害信息的传入。自由派中有少数人在做这样的工作,例如丁林、刘军宁等在详细介绍民主理论理念和法则;民社派中潘维新、金雁和曹思源等人在翻译引进民社成功经验做法的文章。(人大经济论坛、中国改革论坛和中国价值网等论坛上讨论对策性文章较多)萧功秦在2010年12期《炎黄春秋》上,撰文“专制帝国的改革为何难以成功 ”中指出,“帝国改革之所以困难,还在于人才缺乏。在专制危机条件下的改革,远比承平时代更需要高明的政治领袖,更需要一个能阔视远想的强势人物来引导国家渡过风险,并把国家引向有希望的未来。。。。然而,旧帝国官僚体制习于所安的保守性,似乎总是对这样的人才,起着逆向淘汰的作用。在危机到来以前,以“承袭旧章”为主旨的帝国体制,早已经把此类人士当作异己者过滤一空了。能在这种体制下生存下来并游刃有余的,恰恰是平庸之辈。当统治者把目光转向体制外的民间知识分子并让他们担当改革大任时,此类人却没有最起码的官僚体制内的政治经验,这构成专制集权帝制改革的另一个两难命题。中国的大一统官僚体制又对全国进行着严密有效的控制,使中央政权有力量粉碎一切被它视为非法的地方的或民间的反应。民间与地方的自主能力无法在体制内发育出来,专制帝国的意识形态可以有效地、强有力地抑制社会的自主试错与创新,王朝体制拒绝任何微观领域的试错,这就形成强烈的路径锁定状态。。。。历史就是要培养我们知人论世的能力。。。这也应该是新政治史的目标与努力的方向。”
设计新世纪的民主理论思想理念、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方案、模拟制定民主制度的法律法规,也是培养自己成为阔视远想积累有政治经验的强势人物的需要,设计的过程也是我们演练提高的锻炼机会。从中,我们不妨学习林则徐睁开眼睛看世界,参考学习普世成功的经验引进创新为我所用。况且,中国人喜欢示范的作用,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初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许多人参加革命就是由于听信了苏联天堂般宣传的原因。在中国人当今急于寻找走什么道路的时候,当掀起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启蒙运动(1980年前后的启蒙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启蒙运动,成就斐然),需要有一批人踏踏实实地定下心来,翻译介绍民主社会主义成功的经验做法,这样做风险既小,其宣传感染力却非常之大,大张旗鼓地介绍宣传民主社会主义,而且还可取代人们心中过时的毛泽东模式,使中国走上正确的道路。
二〇一一年一月二十四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