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大力发展“贡品农业”,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地方政府如何担当“市场导向型政府”的一次实验。它的初衷并非是打算干预市场,而是期望对“市场低效”领域进行有效整合,通过政府营销,使之变成“高效市场”。
近几年,随着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消费水平的升级,农业作为中西部地区发展经济中的一个比较优势,地位逐步凸显。
素有“鱼米之乡”的我省,不少地方农产品开始在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流通渠道创新等现代化的企业经营模式助推下,崭露头角。
在1月22日公布的2010年度湖北名牌产品名单中,湖北妞妞食品、鼎顺实业等以经营各类农产品的企业数量占到总数的近40%。
但繁荣的背后却有着结构性的隐忧。支撑这一蓬勃发展局面的,主要是中小型企业。
在市场竞争中,他们往往面临着更多的问题:营销投入少,品牌知名度低,遭遇原产地品牌陷阱、市场空间狭窄、技术研发力量不足,无规模优势,管理不规范,人才问题突出等等。
面对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恐怕不是单个企业依靠自身力量能够完全解决的。国外普遍的产业协会模式,在我国尚不成熟;有些地方运作的专业合作社,在特色农产品众多、品类跨度大的地方,也很难发挥全面的作用。
让这些需要孵化一段时间的小企业,在市场中自生自灭,显然是不负责的做法。因为这些企业的兴衰,往往事关产业链上游成千上万户农民生计出路的公共问题。
此时,作为公共管理部门,地方政府有责任在不干预企业内部经营的原则下,对广大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营销需求加以支持、指导,并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扶持其发展。在此认知的基础上,前美国加州州长施瓦辛格来中国吆喝当地农产品,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政府之手该如何挥舞?如何在有所作为的同时,找到政府、产业、企业三者之间的谐振点?谷城县以“贡品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虽然尚不能完全回答这些问题,但仍不失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案例。
贡品农业不仅仅是一种指导产业发展的思路,更是一个品牌,也是一个政府营销的过程,他考验的,是政府智慧。
长期以来,做好“保姆工作”是对政府职能的经典释义。企业需要什么,政府就提供什么,这是大多数人对“保姆型”政府的认知。
农产品市场属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竞争充分度高,在市场竞争主体过于分散、弱小的情况下,“市场导向型政府”就成为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一种现实的需要。
谷城大力发展“贡品农业”,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地方政府如何担当“市场导向型政府”的一次实验。它的初衷并非是打算干预市场,而是期望对“市场低效”领域进行有效整合,通过政府营销,使之变成“高效市场”。
好的区域品牌形象,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在全球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乏这样的成功案例。例如瑞士的手工制表业、法国葡萄酒等。但是这些成功案例,往往只涉及了某个单一的品类。
而贡品农业,它类似于一个具有跨界功能的原产地品牌,把不同品类的产品,纳入到同一个区域品牌的麾下。
这其中,企业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一些极具潜力的产品和品牌,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一个区域性高端品牌的形象集体亮相,获得背书。政府的有限资源,能更具靶向、也更有效的在市场竞争中,将企业扶上马。
不过,地方政府总是希望让自己的政策惠及更多企业,这样的初衷,无疑是好的。但是,也不能把所有的农产品都往“贡品农业”的篮子里装。
发展贡品农业,应按照现代市场营销思维和原则,尽快找到核心产品、核心企业,并建立“搭顺风车”的标准。要注重发展典型,大力宣传典型,通过典型的培植和总结,推动贡品农业的完善和再发展。
同时,政府、产业、企业的三维共振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共振,也是很重要的一环。毕竟在贡品农业的舞台上,最终唱主角的仍然是企业。
要将完全市场化的企业资源,拧成一股强有力的铁索,绝非一日之功。这需要政府站在区域和产业的高度上,去辨析每一个企业具体而细致的需求,因此对政府的智慧提出了更高要求。
贡品农业:好的区域品牌为企业赢取更多机会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