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用知识三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的信息多长时间更新一次?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按各信息来源的本身业务周期,即各部门本身信息的更新频率来更新信息。一般来说,对于账户信息等经常发生变动的,按月更新;对于住址、工作单位等不是经常发生变化的项目,更新周期会长一些。

什么是正面、负面信息?

正面信息是指个人在过去的信用交易中正常履约的相关信息。比如,个人按照合同约定按时偿还贷款,按期缴纳电信、水电燃气等公用事业费用,这样的信息就是正面信息,它反映了这个人的信用状况是“良好”的。实际上,个人能够得到贷款、能够享受先消费后付款服务的事实本身也属于正面信息。依据这些正面信息,个人很容易获得商业银行、交易伙伴的信任,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负面信息是指个人过去信用交易中违约的相关信息,包括逾期未还的金额、逾期的时间等信息。比如,个人按月偿还住房按揭贷款时,贷款合同中约定个人要按时足额还款,如果个人在某个月没有及时还款,就构成了违约,个人信用记录里就有关于这个月逾期的负面信息。负面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个人的风险水平。

征信为什么要保护个人隐私?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隐私是每个人享有的一项权利,指的是个人的一些私人信息不被剌探,个人生活安宁不受侵犯。个人的健康情况,婚姻情况、经济收等都可成为隐私的内容。只有保护和尊重个人的隐私,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才能建立起一种和谐的社会秩序。

人们在从事各种经济活动时,需要让交易伙伴了解自己,这样才容易取得对方的信任,这时就需要向交易伙伴提供一些相关信息。征信恰好提供一种平台,它把个人的信用信息收集起来,并依法提供给需要这些信用信息的机构。征信在传播个人的信用信息时,会涉及到与个人信用有关的一些隐私,但这实际上是为了使个人获得更多经济活动的便利而有限度地放弃了一部分隐私。征信机构按照法律法规和事先的约定采集使用个人的信用信息,实际上也就保护了个人的隐私。

一是从法律层面上看,我国有不少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法规,可以保护个人隐私。二是从数据采集方面看,人民银行征信中心通过合法渠道收集个人数据,明确数据采集范围,对于与信用无关的个人隐私如疾病史、婚恋史并不采集,不会侵犯个人隐私。三是从数据使用方面看,对于已经采集入库的数据,人民银行采取授权查询、限定用途、保障安全、查询记录、违规处罚等措施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商业银行需经当事人书面授权,在审核个人贷款、信用卡申请或审核是否接受个人作为担保人等个人信贷业务,以及通过内部授权对已发放的个人贷款及信用卡进行信用风险跟踪管理,才能查询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还对查看信用报告的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即数据库用户)进行管理,每一个用户在进入该数据库时都要登记注册,而且计算机系统还自动追踪和记录每一个用户对每一笔信用报告的查询操作,并加以记录。商业银行如果违反规定查询个人的信用报告,或将查询结果用于规定范围之外的其他目的,将被责令改正,并处以经济处罚;涉嫌犯罪的,则将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如何看待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个别数据不准的问题?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特别是在数据库建设的早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数据不准的现象,但这只是个别现象,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与银行类金融机构密切合作,通过实施数据校验、完善异议处理等措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随着各项机制的逐步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将会更加完善。

个人对提高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数据质量能发挥什么作用?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也需要每个人的参与。首先是在申请银行贷款、信用卡等业务时,要详细、完整的填写个人资料。对于已经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的个人,如果地址、联系电话发生变更,要及时到银行等机构去更新个人信息。这样商业银行等机构就能将个人的最新信息报送到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使数据库能够更全面准确地记录个人的情况。其次,每个人应关心自己的信用记录,定期查询信用报告,一旦发现信用报告出错,及时与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人民银行各分支行的征信管理部门或者是提供错误信息的商业银行等机构取得联系,及时纠正错误,使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记录的个人信息更加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