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0年代,在满清中国发生了一件事,就是洋务运动,也叫“同光新政”。不过,这场由清政府自身发起的小小变革,到后来终于撞上了专制政权的大统体制,于1894年以甲午战争爆发并战败而告终。继而再至1898年的戊戌维新,而此际的慈禧与满清,已是到了岌岌可危的最后末路,早已容不得半点动摇,于是只能以康有为梁启超出逃和谭嗣同等6君子杀头而告终结。然而,改良主义在百日维新中所提出的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等维新内容,较之洋务运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狭隘政体思维要开放并宽泛得多,涉及到中国整体社会的变革。所以,洋务运动没有死人,而戊戌维新则以流血而终。以至于后来,这种流血渐渐扩大,并使流血象征着民众社会与集权的最终的决裂,其间更有不少同盟之士前赴后继奋勇抛颅,直至1911年辛亥的中国之变,终以革命的方式使共和的中华民国得以诞生。
洋务运动的发轫,也是源于满清在经历了二次鸦片战争的外患与太平天国的内忧后开始内省的结果,某种程度上,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后的感性体会。1860年底,曾国藩困卧安徽祁门大营时便向朝廷上奏折陈情,指若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而将来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更可收到永久的利益。第二年曾国藩再度启奏,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太平军和捻军,同时勤政权之远略,在此,曾国藩将兴务视为“救时第一要务”。如果将历史联系起来看,1978年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大讨论以及后来的深圳特区试点,与百年之前的洋务之启是有着怎样的惊人相似性。
洋务运动中有一人不能忽略,那就是曾国藩的弟子李鸿章。在李鸿章眼里,清军作战数倍于外敌而不能胜,其原因非在其它而在武器不行,如果能使火器与西洋相等,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如果朝廷现在开始重视,最后可达自主。这些主张,得到了爱新觉罗氏的恭亲王奕赞同,他亦向咸丰帝上折称“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于是,一干满清朝臣作为维新派开始了一场自上而下的习洋维新,尽管他们对西洋何以有坚船利炮并不清楚,更不了解西方所发生过的文化复兴与思想启蒙运动和资本推动的社会大发展,但他们至少看到了现实的差距,并认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政权的目的。这场洋务运动的开展,更象是满清末世的回光返照,他们开始向西洋各国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参照“洋法”操练新军,亦开办机器制造局和轮船招商局,学习与西洋往来的有关事物。然而这场缺乏科学思想,同时毫不触动陈腐落后封建制度的维新运动,仅仅只想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专制统治的手法,避免不了注定失败的命运。而慈禧太后在洋务运动中首先定下的三纲五常不能变、祖宗之法不能变、大清朝统治不能变、最高皇权不能变“四个不能变”,更揭示出这一运动无法取得成功的奥秘。
相比起区区小众的满清政府买办一派的维新,一衣带水的日本在比满清稍晚所开启的明治维新,则全然打破了千年来依循中国隋唐旧制的闭关锁国传统,更以“脱亚入欧”的决心,大步迈向现代工业化的国家。改革者们要求实行立宪,召开议会,万事决于公论,以至于有人甚至称:我们日本没有历史,如有历史则从现在始。可见其变革的强大意志。明治政府为此而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1871年废藩置县,摧毁了所有的封建政权,1873年实行全国义务兵制和改革农业税。1885年实行内阁制,翌年开始制宪,1889年正式颁布宪法,1890年召开第一届国会。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日本国业已完成从一个封建小国到工业强国的过渡,从而一举而完胜中国。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百日维新,从民国到新中国,无论是维新也好,政权转变也好,始终有着一个巨大的问题未能在中国历史上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民主自由的问题。尽管民主与自由,科学和开放在中国已有百年的呼吁,然而从来也没有真正彻底施行过,每每碰到这个或那个既得利益集体,民主与自由也就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从而使中国的整体社会发展至今仍是一个表面光鲜而实质落后的国家。我想,直到今天,慈禧太后的“四个不能变”意识,是不是也从早已被历史埋葬的满清之身转移到21世纪中国的庞大之躯上来了,倘若如此,下一场甲午之战或辛亥之变是否将再度重演?这样的历史,或许是我们中国人偏好并喜欢的?而一场新世纪的民主之潮,是不是也将由2011的人们所开始?
一个历史,没有对“自由民权”的释放,没有“板垣虽死,自由不亡”这样信念的普世,没有坂本马龙的共和政体论,没有明治维新简明扼要的63字五条誓文,便也不会有一个真正的民主理想,没有民主的发言,更不会有民主的行动了。现在,将日本明治维新五条誓文录在这里,对比我们历朝历代而沿袭至今的官样文章,可以看到,区区数十个字,是如何改变一个国家与国民的命运的:
1、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2、上下一心,盛行经纶;3、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毋使人心倦怠;4、破除旧来之陋习,一本天地之公道;5、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