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改委、农业部关于加快转变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农业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59号),为东北三省一区的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黑龙江农业的转方式可以概括为从传统农业大省转向现代化农业强省。
具体来说就是农业生产要由过去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的发展要由过去的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实现农业由单一的产业农业向生态大农业转变。
黑龙江受计划经济影响,传统农业的就胎记很重。主要有“四个传统”制约了我省农业的发展。
一是传统的思维方式。吉炳轩书记曾经讲“黑龙江要解放思想”,王宪魁省长讲“我们要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受3000年封建文化和30年计划经济的影响,黑龙江农村中分散保守的小农意识很强,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属性很重。好多农户缺乏市场经济的意识,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只求温饱,不求创业。不患寡患不均和红眼病的封建意识很重。这种思想状态下农业很难有新的突破性发展。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增强创业创新意识,增强市场经济观念,我省才能真正打牢构建现代化农业的思想基础。
二是传统的土地制度。现在的土地制度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自然农业的属性很强,缺乏规模化,缺乏集约化。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土地制度制约了黑龙江大农业的发展。
三是传统的作业方式。农业沿袭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缺乏机械化,缺乏科技含量。这种传统的作业方式制约了黑龙江农业的发展。
四是传统的产品结构。我省去年870亿斤的粮食产量,商品粮率达到63.8%。但是我们更多是卖原粮,产品原字号,缺少深加工缺乏附加值,农村产业缺乏专业化和集群化。
走出“四个传统”,把农业大省变成农业强省。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是黑龙江农业大省的新思路、新走向。现代化大农业有四条标准,概括为四化:土地经营规模化;农田耕作机械化;育种加工科技化;农业管理信息化。这是农业发展的新目标和价值取向。
黑龙江搞现代化大农业有基础、有条件、有目标。
第一是有基础。黑龙江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拥有农业人口1710万、土地面积2.1亿亩,去年粮食产量870亿斤,今年将达到1000亿斤,土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均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左右。站在这些基础和平台上,我省有资格、有基础建设现代化大农业。
第二是有条件。黑龙江地多人少,特别是有大农垦系统。农垦有4500万亩土地,今年粮食产量达到360亿斤,在“五化”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黑龙江的大农业,农垦占据了将近半壁江山。利用农垦的好基础、好条件拉动地方农业的发展,实现场县、场乡、场镇共建,放大农垦的规模和效应,拉动地方农业整体上规模、上水平。
第三是有目标。省委、省政府经过多次研究,要把黑龙江建成全国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基地上升为国家战略,让国家给政策给投入,支持黑龙江的发展。现在黑龙江农业有三张王牌,一是1000亿斤的粮食产量;二是商品粮外调量最大;三是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最有条件和基础。依靠三张牌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是我省农业发展的又一个难得的机遇。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全省上下大干十年,力争历经两个五年计划,到2020年把黑龙江农业基本建成现代化大农业。
黑龙江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就是由过去的传统的农业大省,跳出旧思维,改变旧路径,按照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向现代化农业强省转变。
二、调整农业结构要做好三篇文章。
调结构是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主题。根据我省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基础和条件,既要做符合国家的“规定动作”,还要有我们的“自选动作”,充分体现黑龙江的特色,真正推动我省农业全方位的调结构。
农业结构调整要做好以下三篇大文章。
一是调整城乡二元化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快小城镇建设。建国之后学苏联模式一国两策城乡分治,城市和乡村从税收到户籍制度完全是分开的,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城乡的居民收入水平越拉越大。外国人到中国看沿海城市像欧洲,看西北农村像非洲。“两洲”的差别就是二元结构带来的后果。现在我国是南北有发展差距,东西部有开放差距,这都是二元化结构造成的后果。城乡分治拉大了差距,影响了稳定,阻碍了和谐,这就要求我们走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道路。由二元变一元,对接点就是小城镇建设。我国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大城市,对城市人口和基础设施的承载量都构成了极大负担。拉丁美洲城市化的路子给我们提供了教训,中国的城市化之路不能走盲目扩张大城市的道路,要防止大城市病。现在汽车越来越多,到处堵车;尾气和工业烟尘污染空气,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农村转移的富余劳动力全部进入大城市,大城市难以承受。防范大城市病的出路和特色就是小城镇建设,把地市、县城和中心乡镇扩建起来,形成中、小城市群,就近吸纳人口,就地实现繁荣。浙江嘉兴搞小城镇建设经验是实行三个集中:资金向龙头企业集中;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土地向大户手里集中,大胆搞土地流转,让大户建设大农场,搞规模农业。现在看,城乡二元化结构是最需迫切解决的宏观结构问题,把城乡二元变成城乡一体化,着力于小城镇建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乡建设之路。
二是调整种植结构。当前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大多农户习惯于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比重太低、比例太小,缺少多种经营,缺少经济作物的种植,很难实现富农强农。种植粮食只能解决吃饭和温饱问题,但解决不了农民富裕问题,所以我省的种植结构要由单一种粮结构转向多元化种植结构,鼓励农民拿出部分土地种植亚麻、烤烟、甜菜和香菇等经济作物,种植蔬菜水果,满足经济多元化和居民食品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三是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现在农村的第二产业和第三场产业是短腿。第二产业是农产品深加工业和工业化集群。现在我省缺少龙头项目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这就导致农业基本卖原粮,附加值太低,也影响了就业。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就要把农村第二产业做大,提升农业中工业经济的比重。农村的第三产业即农村的现代服务业,比如说旅游、金融、物流等,也需要发展做大,才能给农村引来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带动农业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的现代服务业比重很小。实践证明,第三产业产值大不大,比重高不高,不光是经济学的结构概念,还是一个地区、一个省、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达和社会文明的主要标志。黑龙江的第三产业2009年在GDP中的贡献率仅仅为38%,而全国的平均值为46%。广州的三产贡献率为58.9%,美国达到73.1%。美国GDP的2/3是由第三产业创造的。我们第三产业没有做大做强,形成了短板效应,制约了农业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加快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就是要把农村的二产做强,把农村的三产做大,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结构合理了,农业才能得到良性发展。结构决定发展的潜能和后劲。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结构合理了,比例协调了,经济自然会加快发展。
以上调整三个结构是“三农工作”的新思路。农业着重转方式是解决发展方向和要素配置问题;调结构是解决发展格局和动力源泉问题。二者互为犄角和补充,“三农工作”才能有质的变化和飞跃!
农业的出路在于转方式、调结构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