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餐饮(一)


一、关于吃

    中国人对“吃”情有独钟。

    刚解放那会儿,人们见面相互打招呼时,固定的话就是“吃了吗”?可见,“吃”在当时的地位有多么多么地重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人们还处于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最低端——生存阶段,人们对温饱的渴求是那样的强烈。

    后来,当我们的生活条件逐渐得到改善的时侯,人们又把“下馆子”作为一个非常奢侈的行为,并以此为荣耀。当有人请你“下馆子”,或者你请别人“下馆子”时,都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吃”已经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而成为了一件互相沟通的方式。“下馆子”不再难了,它也由此变成了另外一种称谓:“饭局”。刚开始的时候,饭局还主要集中在人权有势的人身上,如企业请政府官员,后来这种饭局双延伸到普通人身上,如朋友间聚会等等。

    现在,“吃”已经得到彻底的发扬光大,成为了日常社交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普通老面姓而言,婚丧嫁娶都要大摆筵席,吃的好与不好,不但反映了主人的富裕程度,而且也反映了主人是否好客的性格。

    升迁、加薪、调动……现在我们所有能够想到的变化,都可以成为“吃”的理由。比如某人升为主管,则要请部门的人吃饭;某人孩子考上大学了,就要请朋友吃饭;某人要去外地了,更要请原来的同事吃饭,不一而足。

    对于在外打拚的人来说,吃不但是一种社交方式,也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渠道。三五要好的朋友小聚,不但互相交流一下各自在商场上打拚的经验,还可以从对方那里获得有用的信息,说不准就成为日后事业的基础。在这方面,温州人做到了极致,温州男人每个月在家吃饭的时间少得可怜,大部分的时间是与朋友在一起吃饭,他们把在一起吃饭作为了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

    而对于打工族来说,吃也成为了一种放松心情、增进友谊的手段。平时工作压力大,偶尔放松一下,彼此吐吐苦水,调侃一番,倒也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好方法。但打工族由于收入有限,所以,选择吃的地方,一般是较为普通的。

    对于政府官员来说,“吃”已经成为了一种负担。因为他们是有“权”人,所以他们是理所当然的被请吃对象。由于常在酒桌上应付,所以培养了他们过人的酒量,娴熟的祝酒辞,了不得的口才,甚至对菜品也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不简单、不简单!

    而时下,国人也已将吃上升为了一种文化——吃文化。

    有网友作过一个精辟的总结:

    岗位叫饭碗,

    谋生叫糊口,

    受雇叫混饭,

    混得好叫吃得开,

    受人欢迎叫吃得香,

    受到照顾叫吃小灶,

    花积蓄叫吃老本,

    占女人便宜叫吃豆腐,

    男人老是用女人的钱叫吃软饭,

    干活多了叫吃不消,

    受人伤害叫吃亏,

    男女嫉妒叫吃醋,

    犹豫不决叫吃不准,

    办事不力叫吃干饭,

    负不起责任叫吃不了兜着走,

    没事找事,叫吃饱了撑的。

    哇塞,国人对“吃”的理解与应用真是让我无语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