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的国际市场
由于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长年的投入,由于有袁隆平院士等一大批中国杰出科学家的贡献,杂交水稻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如火如荼,我国的杂交水稻育种和生产技术也领先与世界。
但是在世界其他国家,杂交水稻的发展可以说刚刚起步。且不说,日本、韩国、菲律宾、孟加拉、巴西等主要水稻消费国和生产国家实际上无法做到自给自足,而需要常年进口;就是印度、印尼、埃及、缅甸等水稻生产大国(包括中国)也只是“勉强糊口”。在世界上,水稻生产自给有余,还能够常年出口的国家仅仅有泰国、越南和美国。
中国的杂交水稻在国际市场上本来应该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由于国内的公司发展相对分散,普遍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也缺乏熟悉国际环境、人文环境、语言和商业运作规律的人才,其公司的“国际业务”颇显“原生态”状态。许多公司都把国际市场当成了处理积压种子和不合格种子的“垃圾场”,结果是中国杂交水稻种子虽然在国际上颇具有先进性,但出口的种子却是“多、乱、杂”,种子质量普遍较差,产品表现不尽如人意,(虽然仍然优于当地的常规品种),出口种子的价格也普遍低于国内市场。另外,由于中国的公司不了解出口国当地的市场状况,没有营销渠道和网络,缺乏品牌意识,国际水稻种子业务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对方公司的手里,中国公司大多只是成为廉价的生产商。目前中国水稻种子的出口境况与中国杂交水稻世界领先的地位极不相称,成为盲目的“中国制造出”和出口的又一无法回避的心痛。
因为看到了种子“出口贸易”的短视行为,隆平高科在数年前投资建立了驻菲律宾的育种站,在当地从事育种的基础工作,并且特别针对菲律宾发生严重的白叶枯病和细条病进行抗性育种。我们借这次访问菲律宾之机,参观了公司设在马尼拉附近育种站和试验田块和生产基地,目前育种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切实的进展。本地化育种无疑是建立杂交水稻国际业务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前提条件。
公司育种站所处位置距离马尼拉约三个小时车程,靠近“菲律宾国家水稻研究所”,(不是国际水稻研究所),附近还有大学和数个与农业相关的研究所,是菲律宾的“科学城”。 然而公司的具体位置地处农村菲律宾深处,条件也比较艰苦。
世界其它水稻生产国家与中国的自然气候、土壤条件和栽培习惯也有极大的差异,国际业务也要突破当地的制种难关。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当地的气象资料,寻找合适的制种基地,分别掌握在旱季和雨季制种的规律,在提升制种产量和稳定性方面要取得较大的突破。除此之外,在菲律宾搞研发和生产还要防范鸟害和鼠害,还要注重安全问题
由于东南亚国家市场开放的比我国早,在商业渠道建设和营销方面,当地的经销商都比我们 更有经验,更有了解市场运作规律,我们应当在虚心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也能够直接参与其中,在提升我们的贡献价值的基础上逐渐获得一些话语权。
中国由于数十年来与国际社会的隔绝,我们对于国外的投资环境,市场化的运作,当地的人文关系缺乏了解,国内的农业界又普遍缺乏有国际经验的人才,所以寻找有共同愿景当地的商业化合作伙伴就成为未来国际业务发展和成功的关键因素。在马尼拉,我见到了一个新进加入我们合资公司的营销经理,他是从先正达公司过来。我们谈的很投机,完全可以在用同一种概念和商业语言交流。
总之,中国的杂交水稻在国际市场上应当是有可为的,但是思路和做事方法上应该变化一下。
育种站自己养的狗似乎听得懂中文,见了说当地话的人就叫,对中国人“自来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