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病面面观
文/义鸿 跃成
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著名学者梁思成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北京城不会得感冒,但总有一天它的交通会得心脏病。”如今,他的担忧已经变成现实。从2003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200万以来,北京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治堵”历程。然而,纵然在这八年里各种治堵措施层出不穷,时至今日,人车矛盾依然无法破解,成为京城不得不面对的一大棘手难题。
交通拥堵不仅会导致经济社会诸项功能的衰退,而且还将引发城市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成为阻碍发展的“城市顽疾”。交通拥挤对社会生活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时间和成本。出行成本的增加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而且也会抑制人们的日常活动,城市活力大打折扣,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
日前国务院已原则同意了北京关于治理交通拥堵方案的,交通拥堵一直是北京面临的一大难题,尽管采取了机动车尾号限行等措施应对,但交通依然严重拥堵。改善公共交通需要较长的建设周期,而汽车的过快增长已经使北京交通状况不堪重负。
“首堵”北京的交通拥堵让北京人苦不堪言,不过因为汽车增长给北京带来的危害还有停车难和乱停车现象,同时汽车尾气也已经跃升北京环境质量第一杀手。有人戏称这就像人的循环系统出了毛病。循环系统由静脉、动脉和毛细血管组成,它在心脏强有力的驱动下,一刻不停地努力运作着,为人体各个部位提供氧气和各种养料。相反,循环系统不通畅就会削弱免疫系统的作战能力,一旦脂肪大量堆积在静脉和动脉中,不仅人体的免疫力会下降,还有可能导致各种心脏疾病。
大城市盲目扩张后的城市病问题,也不是只有北京才有,也不是一个交通拥堵这么简单,更何止一个循环系统的毛病?
上海高楼大火夺走了50多条生命;郑州自来水管发生7年来第十次爆裂,几十万人停水;北京国贸桥下两年三次跑水、塌陷;中国南方地区雨水大,但是每次暴雨来袭,广州、桂林等多个城市瞬间变成泽国。虽然极端气候是造成内涝的直接原因,但也暴露出城市水泥“硬壳”下排水系统的“软肋”。
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让我们居住得更安全?如何让我们的交通不要遇暴雨就瘫痪?如何让我们的地标建筑不要建了拆,拆了建?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化本来就是为了人能更好地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是现在没有做到这一点,反而是的人口生存的质量在下降,这是我们大城市规划当中的通病问题。
如果说食物是人体的能源,那消化系统就是将食物转化为能量的“加油站”。不过食物在为人体提供能量时,也对消化系统带来一定的危险,其中最大的威胁就是人们摄入的食物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对大城市来说,交通拥堵只是众多城市病态中的一个常见病而已。而上述种种城市病道出的就是城市盲目扩张过程中,城市消化系统不畅的问题。
我们回顾一些大城市的发展规划,就会发现,在大广场、大马路、大拆迁之后,很多地方的发展都是东闯西撞,看起来好像哪里都是重点,但实施起来又哪里都没有重点。以北京为例,先是向北扩张,后来又要东部崛起;搞了几年卫星城后,又觉得还是摊大饼的效率高;望京模式没有解决城市人口居住难题,天通苑却让城北地区像是患上了治不好的绝症;开发区各个区县都有,CBD也不是朝阳区一个,西城的金融街在丰台和通州也动作起来了;地标性高楼四面八方都有计划。
神经系统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着人体所有其它系统。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脊髓、神经和神经细胞。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它能够向全身发送带有信息的电波,从而告诉人们如何行动,如何思考和如何反应。城市建设如此折腾,如果不是城市的神经系统出了问题,恐怕不会有这么热闹。
在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之前,全国有655个城市正“走向世界”,有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一波波造城潮风起云涌,一番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之后,不少城市却陷入形象上不叫好、经济上不叫座的尴尬局面。
各地的城市病症状是那么惊人的一致:气吞山河的口号、匪夷所思的规划、一掷亿金的投入、举步维艰的结局。如果非要把城市和人的生理机能对照起来的话,仅从表现形式上来看,“城市病”还真具有了流行性传染病的特征。这是因为我们的城市免疫力太差?还是因为那些管理者有着相同的致病基因——浮躁的政绩冲动?
由于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种种弊病还有不少,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的扩延,大量耕地被占,也让人地矛盾更尖锐。而城市迅速的发展往往超出社会资源的承受力。
几十年前这种城市病就已经出现在东京、纽约等诸多城市。然而一直以来,并没有人多少人真正地把城市的衰退与这些城市病的发作联系起来。这也成了发展中国家前赴后继,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地爆发城市病的主要原因。
无论是城市的“硬件”,或者是“软件”的改善,都不过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城市居民感受到的各种压力与城市扩展中的不平衡有直接关系。贫富收入的巨大差距让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渴望更加强烈,畸高的房价透支了很多人大半生的财富,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预言,在21世纪这个世界将发生两起大事件,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二是中国的城市化。美国高科技产业让我们之间的距离已经很近,让世界变的异常透明,也让世界变平了。然而中国的城市化在高歌猛进中却突然患上了多项综合的“城市病”。
城市化发展无可阻止,但是如果仅靠传统的思维模式, “城市病”就会变成“大城市病”。我们确实需要作出方向性的调整了,无论是城市规划、城市管理,还是城市发展,都需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