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严肃的问题摆在中国反腐官员的面前—如何应对腐败官员玩弄的「网络隐身术」?正义的力量如何为网络实名举报这列「反腐直通车」保驾护航?
反腐败工作关联「国家兴亡」,近日中共中央在人民网开通了「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这也标志着「网路实名举报」成为反腐倡廉工作中百姓与政府咨询倡廉的直通车。但是也有一些被举报的腐败官员开始玩弄起了「网路隐身术」,逃避群众与上级的监督。
一个严肃的课题摆在中国反复检查官的面前—如何应对腐败官员玩弄「网路隐身术」?正义的力量如何为「网路实名举报」这列反腐直通车保驾护航?
反腐败官员玩「隐身于」
曾经一个网贴让「天价烟局长」周久耕铃铛入狱;一个网贴让武汉经济适用房「六连号事件」中造假公职人员被查处;一个网贴捅破了河北邯郸「特权车」这个久治不愈的「脓包」;一个网贴踢开了内蒙古阿荣旗人民检察院女检察长刘丽洁的「豪车门」......近年来,网路反腐渐已成为了反腐倡廉的一柄「利剑」。当然,网路反腐能够取得令人欣慰的「战果」,得益于如今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能够高度重视网路反腐的重要性,并能够切实借助网路的力量,切实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
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贺国强在考察中纪委、检查部网路资讯工作时,曾强调指出反腐倡廉要高度重视网路举报。在今年六月份全国地市级纪委书记进京集训时,有关专家指出,纪检部门要善于利用社会、网路的力量,加大自身力度,给公众揭露官员腐败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持,这种体制内的体制外的合力,才能形成对腐败的巨大压力。很显然,对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来说,在当前的大形势下,必须要切实高度重视网路举报工作,一定要对网路举报及时作出回应。
这也让「于宝华事件」再度浮出水面。一度,「于宝华事件」成为百度热搜词,一篇以《香河经济家具城迷局请领导追查到底》为题「实名」举报原香河县县长于宝华(现任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委书记)舞弊及收受贿赂达200万元的帖子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并逐渐增温。该贴举报者在最后留下真实姓名「谭海良」和手机号「15811333888」。举报人自称是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一名民营企业老板,同时也称自己曾被选为香河县人大常委会常委、县政协委员。并于1997年在香河县创办了河北香河家具城。
然而就在众人强烈关注的时候,离奇事情发生了,在百度上与「于宝华」关键字搜索相关的内容瞬间消失,大量有关负面报道开始批量被删除,被网友热议为「隐身于」。
「隐身于」现象说明了什么?
虽然举报电话一直未能接通,但通过网上查询获悉,河北香河家具厂的创始人的确叫谭海良,同时搜索显示,谭海良举报的帖子,转发量有几百条,内容均是向河北省纪检委举报原香河县长于宝华伙同香河县淑阳镇党委书记韩启和香河经纬家居装饰材料城有限公司董事长黎经炜相勾结,贱卖土地、收受贿赂等舞弊行为。
原帖(http://www.1chuanmei.com.cn/forum/news/2010/news28022.html)中举报者这样写到「原香河县县长于宝华(现任文安县委书记)、香河县淑阳镇党委书记韩启二人,与香河经纬家具装饰材料城有限公司董事长黎经炜相勾结,在2006年一宗土地出让中,滥用职权,收受贿赂,使国家少收税款上亿元、黎经炜谋取四亿元非法利益。2005年春节黎经炜指示其助理黄斌成,先后送给县长于宝华20万元,淑阳镇(黎经炜的经纬公司所在地)党委书记韩启20万元。后来黎经炜又在办理土地转让手续时想于宝华等官员行贿200余万元。
韩启个人非法存款多达几百万元,北京住宅楼一套120多平方米全款支付购买,香河县淑阳镇住宅多套,于宝华行贿得来的在北京有住宅楼一套,廊坊市两套住房,基金20多万元、银行存款100多万元人民币。此外美元、港币各有存款,韩启受贿后无偿多给黎经炜240多亩土地。
该文中还提到:事发后曾在2006年6月、2008年1月、2009年5月,三次向有关部门举报,前两次均无疾而终,而且个人还受到严重的打击、报复,县人大常委、政协委员的职务被剥夺,甚至老婆的腿被人打断。而后在2009年11月终于得到有关部门重视,基本上查清了于宝华、韩启等人的大量犯罪事实。却又在2010年5月感到省纪委的态度有所转变,虽然基本认定了我的举报内容属实,但却有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迹象,很担心几年来的举报化为泡影,犯罪分子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国家损失得不到追偿。更为可怕的是被举报人开始雇佣黑社会企图伤害我及家人,故此再次向各位领导及广大网友誓死举报。虽然该举报内容的真实性目前暂时还无从考证,但民众举报的生态状况与网路的影响力已经显现,「于宝华事件」不得不引发深思。现今社会中反腐工作依然阻力重重,很多群众上访无门、诉苦无处。而网路隐蔽和快捷的特性在反腐败斗争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路举报正成为震慑犯罪分子的有效武器。近年来各省市政府门户网站和人民检察院相继都开通了网上线上举报系统,接受群众的举报。网路媒体的力量更不能小窥,论坛、博客、社区等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真正开放、自由、高效的上访举报平台。而实名制,无疑大大增强了资讯内容的真实性。舆论的推动,公众的关注,会使揭露贪官之路显得柳暗花明。
在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倡导网路反腐的新形势下网路上出现了这样的「举报信」,原本无可厚非。然而,面对这样的「举报信」,有关部门第一时间给出事实真相却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河北省委、纪检委来说,理应第一时间根据这样的「举报信」展开调查,毕竟,这样的「举报信」代表了一部分民意,而「举报信」之所以被热切关注,也表明了公众对于事情真相的迫切期待之情。对于现在已经担任河北廊坊市文安县委书记的于宝华来说,这样的一封「举报信」,到底是对领导干部的诬告陷害呢?还是事实真相的还原呢?面对公众的期待,希望纪检部门不要无动于衷。也希望通过此事件,国家相关部门能更加注重发挥网路举报的功能作用,把网路举报放在构建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之统筹安排、整体规划,丰富惩防体系的内容,为惩防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隐身于」现象说明,一些领导干部通过加强新媒体控制力提高了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而有些「贪官」也靠新媒体控制能力增加了自己的「反侦察」能力。这一现象应该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提高对腐败官员玩弄「网路隐身术」的警惕性。新媒体平台毕竟是为了给群众举报涉嫌徇私舞弊、收受贿赂官员提供的一个直通平台,若国家相关部门不加强管控,而又使之又一次誉为官官相护、政企勾结的工具,那么势必会引起舆论的不满,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也丢失了人民群众之间的「反腐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