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治理书系》总序】历史经验和人类实践反复证明,实现大国崛起必然需要良好的制度安排和合理的治理结构以及人类处理公共事务的理性行为。一句话,要真正实现大国崛起需要良好的大国治理。
地球是圆的,世界是平的。世界历史波澜壮阔,大国兴衰构成了其中重要的篇章,此所谓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然而,无论是“兴”还是“衰”,人类文明总是向前踏步,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往往相伴相随。大国崛起背后的经验教训催促人们缅怀既往、面向未来,从而在历史的伤痕中烙下文明的印记、延展人类的理性。历史经验和人类实践反复证明,实现大国崛起必然需要良好的制度安排和合理的治理结构以及人类处理公共事务的理性行为。毫无疑问,无论是人口地理、军事力量还是经济总量,无论所经历过的辉煌、曾经的没落还是现在的崛起,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大国。令人兴奋的是,经过若干年的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依赖英明的领导和民族的智慧,中国走向了大国崛起之路,这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集体努力和不懈追求。然而,要真正实现大国崛起需要良好的大国治理。
2006年11月,cctv推出了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全片以15世纪后陆续崛起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作为解读的对象,分析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展现它们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期内完成的强国历程,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这是一部发人深思的电视纪录片,也是一部回味无穷的强国教科书。综观西方大国早期的崛起之路,多数国家无不体现利用“坚船利炮”进行殖民扩张的历史痕迹。实际上,西方资本主义的成功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是地理大发现;二是机器革命。地理大发现使早期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乃至英国等国都大为受益,它们从全球范围内占领土地、攫取资源、分流人口、寻求财富,最终形成殖民帝国。而机器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内部生产率大力提高,资本积聚的速度大大加快,财富累积的总量大大增加,因而全球范围内的“坚船利炮”和“资本统帅”显现出巨大威力,武力输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品牌输出®文化输出的帝国路线至今还残留于世。然而,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跃居军事强国的德国、日本,选择了以坦克大炮为先驱的“强力崛起”之路,这种以武力输出的法西斯模式无可避免地导向幻灭和灾难。而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赶上并超过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并由此而崛起、发展、壮大起来。除了天然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之外,以生产力的高速发展、顺畅的法律机制以及争取更多的国际资源支持为美国崛起提供了契机。
历史不可复制,历史拒绝假设。中国无法重走西方列强所走过的资本主义道路,无法照抄照搬英国模式或者美国模式,中国有着自己的国情和特色发展道路,但大国崛起的各国历程对于正在崛起的中国无疑起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启迪和警示作用。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大国崛起需要“内外兼修”,对内要求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和现代国家制度,促进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和谐,对外要求和平共处、担当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要有凝聚力,需要有支撑一个国家的法律和政治制度。一个国家的公共政策、法律及其法治不但可以维护和保障一个社会的稳定秩序、树立起国家权威,而且还可以促进人民自由和幸福。法治昌明,政体稳定,人民才有追求财富的欲望和恒心,国家的税收才会源源不断,公民美德才会发扬光大。良好的公共政策和治理机制构建对于一个国家消除社会弊病、催化社会发展、保障社会健康无疑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众所周知,中国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方面长足不少。然而,“崛起困境”也不可小视。在世界市场经济已经相当发达的今天,中国市场经济才刚刚起步,市场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过度开发、市场空间狭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一种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约束与资源配置机制扭曲的存在导致了某些领域出现“烂尾楼”工程,“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法则以及阶层差异、城乡差异、区域差异所导致的马太效应不可避免地显现,腐败现象、农民负担过重、中央与地方利益冲突、公司治理结构难以改善、产权保护不足、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的和谐机理。显然,我们还远未到能为改革而大唱赞歌的时段。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没有任何条件允许中国低估发展中的矛盾和前进中的困难,更没有称霸世界的野心和决心,只能在对外关系中长期处于战略守势,一种毫无根据的“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只能博取强势者的笑颜和西方话语霸权的狂欢。
如今,中国的经济社会格局与利益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多元化的利益阶层和利益群体正在形成,利益平衡和利益调整成为中国改革与转轨实践的重大政治命题。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生活在农村和城市的人们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生活环境等公共产品的需求持续上升,如何在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促进经济高效运行的同时,解决好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问题,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及解决好收入分配、城乡二元结构和增长方式等问题,是中国改革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所面临的重大公共政策问题。因此,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公共政策的适时调整和公共管理的有效变革。中国新一轮改革必然要求从局部试点、单项突破转为综合配套和整体推进,必然需要完成从主要重视提高效率转为重视促进公平和推动均衡协调发展、从着重解决基本物质供给不足问题转为着重解决公共需求与效益的平衡、从以红利为动力和以普遍受惠为基点转为更多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
与此相适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全面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合理配置城乡公共资源、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分配机制、调整利益分配格局,这些均将成为走向共享式改革的主要着力点,并以此全面推动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因此,立足于公共领域之上的现时的大国治理必须扭转原有改革中的利益失衡,要求实现由“少数人先富”走向“多数人共富”;必须改变“内部人改革”的某些不合理做法,要求由扭曲式改革走向共享式改革;必须改变片面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做法,要求由单一的经济改革走向全面的综合改革;必须降低改革的不协调成本,要求剔除思想和行动中的“改革疲劳”甚至“改革厌倦”。我们始终认为,“科学的发展观”并非一种智力蓝图或公式化语言,而是一种实实在在需要付诸实践行动的改革哲学。
大国问题和崛起困境的解决,一方面需要普通公众的参与和热情,另一方面需要知识精英的声音和在场。在突破体制转轨的艰难时段,众多瓶颈的攻坚尤其需要知识精英们的专业素养和改革技术,需要依赖于关注改革和现代化事业的知识人可贵的道德勇气与牺牲精神。作为以学术为业的研究者们,我们应该告别那种脱离现实生活的玄虚的致思方式,以关注现实、关怀民生的学术伦理和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的学术精神直面中国公共管理实践,从而确立大国治理研究的问题意识、研究旨趣和学术路向。在走过概念引进和理论移植的学术早期岁月之后,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事务以及公共管理研究的本土化路径已经确认,我们要做的也许只有正直、勤奋和付出。或许,面向大国治理研究的微观进路和实证视角对于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的本土化应该会有所裨益。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21世纪的中国是崛起的中国。
(《大国治理书系》主编:陈潭)
1.《农村公共服务研究》
《农村公共服务研究》从公共产品及其供给这一理论视角出发,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背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问题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理论解释和理论分析,试图回答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亟待解决的理念问题、制度问题、机制问题等。《农村公共服务研究》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合起来,对农村公共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交通管理服务以及社会管理服务等具体领域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当下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问题的制度选择、政府角色定位、供给模式构建、有效供给现实途径等,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完善公共服务、实现农村和谐发展提供制度性设想和现实路径选择。
《农村公共服务研究》,龙兴海、曾伏秋等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中国农民工政策研究》
农民工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有生力量。作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自“民工潮”爆发以来,农民工现象就成了学界与舆论关注的热点。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是从政策科学的角度对中国农民工现象进行研究的第一本专著,也是第一部对中国农民工政策进行研究的著述。作为公共政策本土化研究的著作,它率先就农民工专题提供了集文本分析、政治分析与制度分析于一体,贡献了政策文本的结构功能分析、政策过程之主体互动的关系架构、政策发展之政策利润等知识,对政策环境概念也进行了新的发掘。它立足于三重二元混合经济社会的国情,还原了农民工政策由松绑到扶持的历史轨迹,描述了农民工政策变迁中的利益分配倾向,预测了农民工政策发展的三步进程。
《中国农民工政策研究》,刘小年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研究》
农民工市民化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由于农民工现象的复杂性,学术界对农民工市民化的讨论陷入了激进改革那种无条件市民化与渐进发展顺乎自然的市民化两种思路的僵局中,各种实践也在当局选择性激励政策下步履维艰。如何打开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的新路,突破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是本书写作的一个基本动力。为了开新路,本书在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上,一是引入了马克思的生存人性论的研究假设。通过这个假设,农民工市民化成为农民工在现代化进程中追求自我发展即市民化的过程。这样,就为农民工市民化研究提供了一个主体的视角。同时,为了综合学术界纷繁的研究,本书从政策科学的角度出发,将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看成农民工利用公共政策来解决市民化问题的实践,从而得到了本书特有的农民工市民化政策研究的视角。将这两种视角结合起来,就是本书的研究体系:政策环境,研究与农民工在市民化中互动的主体及其结构;政策条件,研究农民工为了实现市民化需要具备的能够为其他主体所接受的自我条件;政策机制,研究农民工市民化的行动途径或模式;政策过程,研究农民工市民化的道路与过程;政策支持,研究农民工市民化中需要得到的政策帮助。换句话说: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研究,就是探讨农民工在什么环境下,通过创造什么条件,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方式,走什么样的道路,利用什么样的政策,来实现市民化。
《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研究》,刘小年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研究》
吴远来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大国治理是实现经济繁荣、政治民主和社会和谐的目标过程,是延展科技进步、文化发展和制度成长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科学理论与政治实践相互融合的转轨过程。当下转轨政治学的研究必须从全球经验和中国实际出发,直面公共生活凸显的科技元素,重视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重构科学与政治的和谐关系。本书以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科学技术哲学的新理论与新方法为基础,对科技与政治相互联动、相互作用所引发的诸多问题作出了哲学和政治学回应,提出了构建科技政治学的基本纲领和理论框架。在分析科学技术政治学的学科属性基础上,从合作与冲突两个层面考察科学技术和政治互动的表现形式,系统梳理了科技政治学的研究主题、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重点讨论了科技知识渗透到决策层从而转化为公共政策的途径,着力探讨了公众参与科技决策过程的意义以及科技革命对公共行政产生的影响与回应,建构了当下大国治理中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民主模式。当代科学技术与政治日益加强的相互作用,引发了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些问题与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因而迫切需要我们建立一门新兴的学科——科学技术政治学——来对这一认识客体加以专门研究。本书试图分析科学技术政治学的科学属性,系统地梳理科技政治学的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构建科技政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并就如何促进科学技术与政治之间的良性互动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科学技术政治学的“研究纲领”》
胡春艳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开放性丛书,后续待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