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捏尺度 大胆谏言


  日前在两岸出差时,在飞机上看了「通天神探狄仁杰」的电影,一直对电影中似乎是「唐朝的福尔摩斯」的狄仁杰好奇不已。借着写专栏的机会,也搜寻了一下历史上的狄仁杰,想了解正史上的狄仁杰,是否真如电影所刻划的,具备了「福尔摩斯的推理」与「叶问的身手」;一查之下,发现历史上虽然没有狄仁杰有如叶问的身手的记载,但似乎真的具备「唐朝福尔摩斯」的推理,甚至还具备了「包公断案」的过人能力。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号德英,为武则天时著名的宰相,为人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在他任大理丞(类似今日之最高法院院长兼检察署署长,古代是审检合一)时,一年之中以惊人的效率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其中涉及到一万七千人,据称并无冤诉者。之后,以其干练的能力,一路被赏识成为宰相;先后举荐了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干练的官员,皆为唐朝重要官员。有人对他说:「天下桃李,皆为狄公门生。」狄仁杰回答:「举贤为国,非为私也。」与两周前所评论的另一唐朝名臣李绩相反,狄仁杰甚至直言力劝武则天立唐嗣,以延续唐祚;虽被武则天回以「此朕家事,卿勿预知」,但狄仁杰以「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何者不为陛下家事!」来说服武则天接受其建议,最后善终病故,武则天甚至哭泣说出「朝堂空也」的肯定。

  不论是在审判积压案件、为国举才、以及建议皇储的事情上,狄仁杰与其他历史人物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出发点并非谋求私利,也非置身事外,而在于以国家(组织)的最大利益为前提;再加上其聪明才智,与倍于常人的努力,而使其成为在唐朝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令人尊重的传奇名臣。

  以今日企业管理观点来看,有时确实不免有「专业经理人难为」的感慨,在说实话与冒犯老板之间,有时确实存在不好拿捏的尺度;也因此,不少专业经理人干脆选择类似李绩被唐高宗询问立后问题时,以「此陛下家事,何必要问外人」的闪躲式回答,来避免冒犯老板。然而以历史的轨迹来看,闪躲问题未必能闪避灾祸,诚实面对也可能赢得更多尊重。

  在封建时代,官员没有跳槽的机会,而且一但冒犯龙颜,轻则罢官,重则丧命;但在今日的企业环境之中,更多的是惜才、爱才的老板,专业经理人或许应该在尊重老板的基础上,学习狄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