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学安新闻摄影获奖作品-1


 

 历史永远铭记这一时刻
       2月20日上午,中越铁路恢复通车典礼在广西凭祥市举行。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当越南专列徐徐开进凭祥市火车站时,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主席xxx(前中右)迎上前去,与从列车上走下来的越南谅山省人委主席杨公石(前中左)热烈地拥抱。此时,站在两旁的中越代表热烈鼓掌,双方代表喜笑颜开。
                         ——《南宁日报》  2月20日第一版
 

 

 

 

 

 

 

“非洲村”里的“破烂王”

——都市弱势群体生活写真(2               

    本报记者黄学安 摄影报道

    在绿城南宁市东郊城乡结合部的东沟岭,有个远近闻名的“非洲村”,这里是南宁市流动人口聚居的地方,目前流动人口已发展至1.09万人,他们大多来自邕宁、武鸣、隆安、玉林、合浦和郊区等地,这些携儿带女来到东沟岭“淘金”的流动人口,都雄心勃勃地想闯出一片天地来。由于东沟岭的流动人口比较复杂,人们称之为“非洲村”。

    据了解,在东沟岭居住的流动人口中,约有1/3是曾经做过或仍在做“收破烂”的活儿,他们将生产工地和养殖场用过的编织袋,拿来进行洗涤加工后再销给需要包装袋的厂家,这种被人们称为“破烂王”的特殊行业,久而久之已形成了一条相对稳定的就业门路,收购、运输、洗涤、缝补、销售都专业化,这些人在给城市清理垃圾带来美丽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收入。

   这些流动人员能吃苦耐劳,生活能力极强,他们的收入主要靠从事收检破烂、贩运、编织、加工等。凡是来东沟岭的,不少人是从检破烂养家糊口做起,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在大都市里拼搏着、生活着,挤出了一席之地,用汗水谱写《流浪者之歌》。在这些人员中,到东沟岭居住时间最长的有二三十年,最短的也有三四年,有不少“老东沟岭”已是事业有成,从当年的“破烂王”发展成为老板。 在东沟岭建起了小洋楼,过着城市人的生活,在大都市里扎下了根。

    如今,“非洲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东沟岭新社区开发改造工程正在运行。上月底,南宁市在东沟岭召开现场办公会时,初步敲定了东沟岭开发改造的蓝图,这个新社区开发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开发改造工程将于近期动工。由于东沟岭的开发,一些“破烂王”知道他们的洗涤与加工的场地没有了,因此都在作好重新转移和另“择业”的准备。也许,本文编发的这组照片,将是“东沟岭人”最后的生活写照。

    压题照片:如今的“非洲村”,明天将是一个聚宝盆。

    图(1)专业洗涤人员一大早就来到小河边,穿着防水裤下到冰冷的水里洗涤编织袋,赚取每个4分钱的洗涤费,每天能赚30-40元。

    图(2)这对夫妻正在加工编织袋。

     图(3)小伙子正在将洗涤好的编织袋装车外运。

     图(4)这些曾做过“破烂王”的妇女改行搞编织,一天也能赚10-20元。

     图(5)“破烂王”在工地上寻宝。

     图(6)劳累了一天的她踏着夕阳满载而归。

     图(7)当妇女们将自己加工的杰作拿去换回血汗钱时,脸上露出了欢乐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