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元盒饭和23亿工程背后是铁路改革的动力


15元盒饭和23亿工程背后是铁路改革的动力

    陈 宏 

铁道部正在组织对现行的《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标准》进行修订,并发通知要求旅客列车要有2元以下矿泉水、15元以下的盒饭,且不得断供。另一消息是东北一铁路工程投资23亿,铁路桥墩竟填渣土。一条连施工者都直言“通车后我可不敢坐”的铁路线,层层分包,施工队负责人竟是厨子,工程中潜藏的漏洞与问题令人触目惊心

这两则消息看似毫无关系,互不相干,但却触动了三个关键词,一是利益,二是质量,三是改革。

铁道部日前下发红头文件,要求列车不得断供15元以下盒饭,难能可贵,但此举是否开错了药方?服务不能习惯于靠几个红头文件来解决,而是要主动解决背后深层的问题。15元价格的盒饭,从第一个关键词“利益”来看,要实现这个价格和保证经营者利益也非常容易。餐车经营者的“垄断”承包费用,以及从指定供货商处购买高价食材,这些都会记在消费者的头上,但最终要降低饭菜质量。旅客需要的是实惠量足保证质量的饭菜,列车上一个普通的盒饭就要二三十元甚至价格更高,就是15元价格的盒饭,对只有一两千元一个月的打工族而言也并不便宜,“质量”这第二个关键词出来了,还被打了折扣。餐车的管理也是铁路管理改革的缩影。这涉及到第三个关键词,这就是“改革”。利益短期内会调整,但从根本上提高铁路服务水平要靠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或许任重而道远。

另一个消息看,一条投资数十亿的铁路工程,竟出现了被“骗子”承包、“厨子”施工的荒唐局面。“利”字当头,“质量”不保,安全堪忧,一个总投资23亿的重要铁路项目,竟被层层转包、违规分包;本应浇筑混凝土的桥墩,竟在工程监理的眼皮底下,被偷工减料投入大量石块,形成巨大的安全隐患。曾经做过厨师、开过饭店、修过路的农民工对建桥一窍不通,然而却签订了一份“施工合同”,带着几十名农民工开始修建一项重要铁路工程的一座特大桥,负责2号特大桥的施工,而3号桥及隧道工程的施工负责人和他一样,都是没有建桥经验的农民工,签订施工合同前,没人对他们进行过任何的资质审查。23亿工程事件,暴露的只是铁道部经营管理体制问题的冰山一角,同样也涉及改革的问题,政企不分是关键。同样,也触动了利益、质量、改革三个关键词。

15元盒饭和23亿工程,对铁道部门而言只是个小数目,但试想一年会有多少个15元盒饭和23亿工程在铁路上奔流?钱对铁道部来说,再多也都只是账本上的钱。尽管铁道部新的领导人采取了一些积极举措,正在酝酿调整现有的生产力布局,并着手改善服务质量与内部管理,但铁道部没办法靠自身渡过难关,多年来处处或明或暗向国家伸手,与此同时腐败现象频现,债台高筑的窘境和铁路事故频发的事实,使铁路科学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题,因此,唤起铁道部自身的改革和改革铁道部的呼声,时刻都未曾中断。

坚持改革才是惟一出路。中国的铁道部应该如何改革,其实并不缺乏睿智和手段。铁道部不通畅的资金问题得到国家出面相助,但铁道部的资金压力依然未减,依照现行体制来办事,下一次危机出现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有关专家指出:“铁路改革说要时间准备,等铁路建设完成,其实它根本不想改革,铁路建设完了还会有别的理由拖延。只需要中央下定决心,不能依靠铁道部自己改革。”体制机制问题的严峻现实,不仅是需要对铁道部“动脉”进行会诊,还要加快推进改革,以政企分开为基本要求的铁道部改革是势在必然,融资解压终将取决于铁路改革的破冰。因此,15元盒饭和23亿工程的背后,必将是铁路改革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