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主招生需要继续改革


  一年一度的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已拉开序幕,尽管社会上对这一工作争议不断,尽管一些高校试图探索新的改革尝试,但总体模式未见有什么实质性改变。当前高校自主招生的种种做法还要坚持多久?

  一是高校自己命题。高考命题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不仅需要对中学各科内容、重点有充分了解,而且难度、题量、题型搭配等要合适,这些方面一旦出现偏差,将会在考生之间形成不易被察觉但却是极大的不公平。科学、公平命题难度之大,以及包括组织考试、安全保密在内的各方面成本之高,或许只有经历过的高校才能知晓。

  二是逐一面试考生。目前各自主招生高校都要进行面试,这同样使招生工作成本大增,并直接限制了自主招生人数占全部招生的比例。如果我们是为将来全部高校在全计划指标意义上采取自主招生的改革进行试点,就应当探索不依赖面试而选拔到适合培养的学生的经验。

  三是招生比例过低。当前自主招生本科高校给予通过资格的考生一般只占高校当年招生计划的5%。自主招生比例过低。而高校、考生、家长、中学所花的代价却不菲,显示了当前高校自主招生工作效能不高。

  更重要的问题是,只要不是当年全部考生参与的自主招生,就必然会带来不公平。即,未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未必比参加了自主招生并获得提前录取资格的考生综合素质差,他们只不过可能由于家居偏远、时间不便、手头拮据,甚或由于没有关系等不利条件而未能赶考,因而也就不能在当前试点制度下获得可能的高考降分优惠。这显然有失公平,或使广大偏远、农村地区等处境不利的学生更加不利。这是当前高校自主招生模式的致命伤。

  四是中学校长实名推荐。搞中学校长实名推荐是北京大学的特权吗?显然不是。北大能搞,清华不能搞?清华能搞,浙大、交大、复旦不能搞?他们能搞,各省的高校又何尝不能搞?各高校都搞会怎样?如果一种自主录取法在少部分高校运用时由于政策、社会等方面的包容、配合而可行,而一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权利的高校都试图运用时就变得不可行,说明这种办法有违高校间公平。

  同理,甲中学有权推荐,乙中学不能推荐,就意味着甲中学的办学质量和推荐的考生,就一定比乙中学的强?如何保证中学校长年年都能持续公正地推荐出优秀、适合的学生?况且不同中学的质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谁又能对各中学的动态做出跟踪和公正评判?这势必造成诸多不必要的混乱。而且那些没有被推荐的考生,未必都比被推荐的考生差。

  五是高校联考。当前自主招生规则下,联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降低命题和考试成本,缓解“撞车”,但考生一般将来还要参加高考,而且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一般只占自主招生高校当年招生计划的极低比例,这与高校、考生、家长、中学所花的代价相比,其总体效益何其堪忧!高校联考不可能消除当前高校自主招生固有的弊端。

  在高校与高校、考生与考生以及中学与中学之间制造了明显的不公平,而且举办难度大、资源耗费大,比全国统一高考更容易衍生腐败和猫腻,还增加了考生、家长、中学、高校的负担而不是“减负”,这样的高校自主招生是成问题的。高校是完全有自主招生权的,但完全不应是当前的模样。

  要探索建立全面自主而规范的高校招生制度。所谓全面自主,是指所有高校对所有招生计划指标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不是部分高校对部分招生指标自主招生,也不是省级招办代办所有高校全指标招生。当前试点高校所采用的自主命题加面试及高考加分的办法,由于综合成本过高,不仅难以实现全指标自主招生,也难以在所有高校推行,因而需要探讨新的全面自主招生办法。

  所谓规范,是指高校自主招生能公平、公正、公开并科学、高效地进行。当前人们对这方面还较普遍地存在担心。但从积极的角度看,这种担心正是防范自主招生不能规范进行的最有效的“监视器”。人们有了这种普遍担心,将更加促使高校和主管部门在设计自主招生制度时能够按照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来进行。而且,只要善于激励和发现蕴藏在广大民众中的无穷智慧,建立起全面自主而规范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未必是什么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