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智能生产力与智能经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手段


发展智能生产力与智能经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手段


        发展物联网科技,创造智能生产力,发展智能经济,是节约能源、人力资源、资金,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影响现代社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趋向平等化、合理化的基础措施,也是现实手段。

        1、 随着物联网的应用发展,智能生产力逐渐形成,能够节约能源、人力资源、资金,提高生产力系统的整体素质和利用效率。还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智能生产力创造的智能经济的直接性,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输速度和传输量,极大地减少了交易的许多中间环节,使劳动力和资金在整个要素中的比例不断下降,技术和组织要素的比例不断上升;使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且,刺激需求结构变化,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导致新行业、新市场新需求不断涌现,成为决定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使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产业部门之间的不平衡幅度缩小,使经济增长的升跌幅度减小,从而更好地抑制经济波动,极大减弱经济的周期波动;优化了价值规律配置资源的功能,弥补了市场经济价格机制失灵的缺陷,也使得经济运行趋于平稳;也给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带来重大影响,特别是凝聚高新技术、有很大市场潜力的新产品,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2、随着智能生产力与智能经济的不断发展,将影响现代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改变。“网络化”及“智能化”使得现代社会的“金字塔”生产关系越来越“扁平化”,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趋向平等化、合理化:
          由于以智能化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市场机制,在各种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通过股票市场获得生产资料所有权,已经成为一种灵活的、操作性很强的机制,生产资料所有制越来越“多元化”并“扁平化”(这种多元化及扁平化实际上意味着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平等化,即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趋向平等化。);由于以智能化信息系统为基础的生产组织的结构方面,出现了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化”的转变,等级和层次越来越不明显(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生产组织中原有的上下级关系转变为平等的关系,由封闭在某一岗位中的同事关系转变为相互平等的“网络化”同事关系,由执行自己并不十分了解的命令转变为参与式的工作,由努力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与其他人同步转变为充分理解公司的意图和合作的知识,从而达到一种工作上的默契;在生产组织相互之间,大生产组织与小生产组织也不再是一种完全的“大鱼吃小鱼̶;的竞争与吞并关系,而更多地是一种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是一种更加“平等”的双赢关系;在产品分配方面变得更加合理化,不再是单一的“按资分配”或“按劳分配”,而是多种分配方式,在这种分配关系中,劳动者可以分配到更多的与劳动需要有关的消费品,有些产品既是生产资料,又是消费资料,如电话、电脑、汽车等。


           目前,物联网已不仅是一个概念和发展理念,我国已将物联网的发展列入“十二五”规划,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又推出了支持物联网发展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物联网领域的技术研发、产业化标准制订,围绕物联网发展的相关规划和政策也在紧锣密鼓地制订和完善当中。目前,各地物联网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示范工程不断推出,我国物联网产业正呈现出电信运营商、高校科研机构、传感器企业、系统集成、应用软件开发等相关环节迅速聚合联动之势。

            因此,在我国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正带来技术的变革和创新,还将不断催生出新的生产方式、交易方式、组织形态、竞争格局和发展模式。我国目前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动力,也是基础动力主要在于发展物联网科技,提高各行各业产品及服务、管理的科技含量,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即发展智能生产力与智能经济。通过生产力智能化,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形成合理的智能经济规模和结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这也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影响现代社会生产关系发生改变的基础。显见,发展物联网科技,创造智能生产力,发展智能经济,是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措施,也是现实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