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我是谁”,才知“为了谁、依靠谁”
近期,浙江省浦江县人民法院执行局长郑智慧成了网络红人,他的那句“我不需要为任何人服务”,成为继逯军“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之后,又一起官员公开抛弃“为人民服务”宗旨,主动将自身置于人民群众对立面的真情表达。
在这些官员的心里,老百姓仅是供他们统治的对象,即使为老百姓办了点份内事,也都被看成是对老百姓的施舍,因此没有好处不办事。他们高高在上,自我感觉高老百姓一等,如福建省长乐市环保局局长陈桂光就曾自豪地称“我是局长,我是领导,一般群众怎能打我的电话?”您瞅瞅,一个科级干部竟也如此牛气冲天,完全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几斤几两,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心里没数”了。而吉林省辽源市环保局局长郭东波眼中的“官民关系”,那就更加直接了:“领导就得骑马坐轿,老百姓想要公平?臭不要脸!”
通俗地说,这些官员早已不知道“我是谁”了,离“公仆”那更是“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说起官员不知道“我是谁”的问题,不禁让我想起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发表在《求是》杂志上那篇题为《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文章来了。该文用极为朴实的语言指出:群众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必须情系群众、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精神父母,必须感恩群众、以实际行动回报群众;群众是事业成败的决定力量,必须敬畏群众、坚守共产党人的承诺。
该文还形象地把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比喻为“舟和水”、“鱼和水”,像公仆和主人、学生和老师一样,强调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告诫干部要牢记自己的位置和身份,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笔者以为,作为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只有弄清楚“我是谁”之后,才能真正明白行使权力是“为了谁”。因为公职人员手中的权力原本就是人民给的,人民有权力赋予他们权力,也同样有权力加以剥夺。作为“公仆”,理应对人民群众的养育充满感恩之情,主动亲近群众、贴近基层,始终与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和群众心连心,真正视人民为主人,小心翼翼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千方百计地讨好百姓,而不是随意对老百姓吆五喝六,想方设法为难甚至盘剥百姓,否则就会脱离群众,背叛人民,最终自毁长城。
官员只有弄清楚了“我是谁”的问题,才会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行使权力时才会始终自觉地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确保执政党“为了谁”这一目标不会发生偏差,才能赢得群众的始终拥护。
官员只有弄清楚了“我是谁”,才能明白党和政府开展工作应该“依靠谁”这一关乎党的根基的大问题。60多年前,人民选择了共产党,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此前坚持走群众路线,一心一意为人民谋福利,并深深地扎根于人民当中,人民成为共产党执政的根基。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党的官员,就更应该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拜人民为师,视人民如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巩固党群、干群之间的鱼水深情,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始终充满生机。
建国前,毛泽东主席就曾告诫广大干部:“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应该说,毛主席的高瞻远瞩,为保证共产党继续执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保障。
但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中国正式进入“转型期社会”,各种矛盾也变得异常尖锐。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官员理应保持更加清醒的头脑,并以身作则,带领群众走出迷茫,共创美好的明天。可一些官员却因过分追逐名利,慢慢脱离群众,更有一些官员被金钱、美色所诱惑,当官只是为了更好地图谋私利,因此对上奴性十足,对下趾高气扬。他们的所作所为,导致党群关系恶化、干群关系紧张,社会矛盾激化,严重地侵蚀了党的肌体。
刘云山同志作为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在此关键时刻提出“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是极为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正如文中所说,“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是新形势下贯彻群众路线需要深入研究回答的重大课题。弄清“为了谁”,才能找准前进的目标方向;弄清“依靠谁”,才能找到工作的力量源泉;弄清“我是谁”,才能把握自己的正确定位。
但愿刘云山先生“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呼声,能唤醒那些依然浑浑噩噩的官员,让他们回归自己的职责上,去和百姓同心同德,共建伟大祖国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