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研究述评


  网络文学已经走过了自己无人问津的草创期,也度过了它倍受指责的落魄期。如今,借助互联网的蛛网覆盖和触角延伸,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正悄然改变着文学格局。与之相适应,网络文学研究也逐步由“冷门”演变为一种“显学”--网上有关网络文学的讨论如火如荼,众多理论刊物(文学研究类、社科综合类和大学学报社科版)纷纷刊发网络文学论文,一批文学博士生和硕士生选择网络文学作为自己的学位论文选题,国家社科规划办于2001 年首次以“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及其对策”为题向全社会招标科研立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第一批项目也首次设立了网络文学研究课题,国内第一部从基本学理上系统研究网络文学的学术专著《网络文学论纲》也于2003年4月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问世,还有一批批网络作品专集、选集、丛书、“年度最佳网文”等不断吸引读者的眼球,火爆图书市场。笔者从学术期刊网搜索得知:截止2003年4月,国内学术期刊近5年发表网络文学研究论文达127篇……由此看来,清理一下网络文学研究的问题和思路,很有必要。

  1、什么是网络文学

  什么是网络文学,究竟有没有“网络文学”,是学界首先热烈争议的问题。最大的华文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主编朱威廉说:“什么是网络文学?这是个一直在持续的争议。我觉得网络文学就是新时代的大众文学,Internet的无限延伸创造了肥沃的土壤,大众化的自由创作空间使天地更为广阔。没有印刷、纸张的繁琐,跳过了出版社、书商的层层限制,无数人执起了笔,一篇源自于平凡人手下的文章可以瞬间走进千家万户。”

  李敬泽对网络文学是否存在提出了质疑:“文学产生于心灵,而不是产生于网络,我们现在面对的特殊问题不过是:网络在一种惊人的自我陶醉的幻觉中被当作了心灵的内容和形式,所以才有了那个‘网络文学’”

  白烨认为,由于网上作品的随意性、个人性,未经审读而良莠不齐,称其为“文学”似乎不妥,只能称为网络写作。李洁非也说:“我强烈主张撇开‘文学’一词来谈网络写作。网络写作根本不是为了‘文学’的目的而生的。”

  就连网络写手蔡智恒(痞子蔡)也在《网络文学和我》一文中说:“如果只要发表在网络上的都算网络小说,那么万一曹雪芹复活,把《红楼梦》贴在网络上,《红楼梦》就是网络小说了吗?”“还是等网络文学更多元化之后,选出其中的代表性文章,进行归类比较、分析,才有可能给网络文学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如果现在一定要一个定义,那应该是在网络时代出生的写手在网络上发表的作品,暂时被简称为网络文学。”另一网络写手李寻欢也认为:网络文学就是“网人在网络上发表的供网人阅读的文学”。

  更多的人绕开定义而从外延分类上辨识网络文学,认为网络文学主要是个应用上的现象描述而非学术上的限定,它的概念内涵将由事实来归纳而不是由演绎来强行定义。如杨新敏把网络文学分为两类:一是印刷类文学的网络化,二是网络原创文学,其中,网络原创文学又可分为三类:一是发在网络上同时也可以印刷发表的作品,二是虽可通过印刷方式发表,却因带有另类色彩而不被印刷媒介所接纳的作品,三是依靠电脑和网络技术写就,离开网络就无法生存的作品,如多媒体、超文本类作品等。

  吴晓明在《网络文学创作述论》中把网络文学分为三类:一是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WEB交互作用而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只存在于网络,其代表有联手小说、多媒体剧本等形式;二是把传统媒体的文学作品电子化后放在网络上,比如大量的文学作品收藏站点;三是采用传统的文学手法创作并首先在网络上发表的作品,这类东西最多,也最能代表网络文学。

  2.文学网站发展现状

  中文网络文学最早是从北美留学生中起家的。1991年4月5日,全球第一家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在时代风云激荡的思国怀乡深情中应运而生,其编辑主体是分布于美国各大学读书的中国留学生。次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魏亚桂请该校的系统管理员在USENET上开设了alt.Chinese.text(简称ACT),这是Internet上第一个采用中文张贴的新闻组。1993年起,由遍布世界各国各校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办的综合性中文电子杂志大量涌现,如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通讯》、《布法罗人》和《未名》,加拿大的《联谊通讯》、《红河谷》和《窗口》,德国的《真言》,英国的《利兹通讯》,瑞典的《北极光》和《隆德华人》,丹麦的《美人鱼》,荷兰的《郁金香》,日本的《东北风》等。〔5〕1994年由方舟子倡导成立的《新语丝》,1995年成立的以诗歌为主的电子刊物《橄榄树》和第一个女性文学网站《花招》,都是华文文学网站的早期代表。中国大陆于1994年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域名为“·cn”,早期的文学作品多栖身于各大学BBS(如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等)以和门户网站的讨论社区和新闻组,随后,网易、新浪等大型网站开始提供免费个人主页空间,网络文学得以以主页形式在网上流传。1997年底,美籍华人朱威廉投资上海成立了文学网站“榕树下”(www.rongshu.com),截止2003年4月28日,该网站存稿量已达近2035060篇,创造了网络文学火爆的奇迹。

  1998-2001是“网络”与“文学”联姻的蜜月期,文学网站和个人主页雨后春笋般涌现。截止2001年8月底,中国大陆以“文学”命名的文学网站就有近300个,其中以“网络文学”命名的241个,发表网络原创文学的有153个。

  1999年“榕树下”评选“首届网络原创文学奖”,给火爆的网络文学添了一把柴,仅榕树下每天经遴选而发布的原创作品就以千篇计。2002年以来,文学网站在相对沉寂中稳步发展,但网上的文学却出现两点明显变化:一是文学站点个人主页和收藏的网络写手的个人专辑大幅上升,二是网络原创作品发布量呈缩水之势,但作品质量却有所提升,TOP排行榜的点击率明显增长,这反映了广大文学网民净化网路、回归文学本性的要求。目前文学网站主要的问题,一是原创作品遴选不力,使网站收罗的作品有失精致与艺术品位;二是缺乏个性,难觅网站特色,一些网络发烧友的个人网站常常靠转贴他人作品和列入搜索链接强撑门面,或自得其乐,或一盘散沙,有的只能靠美女图片加网恋故事而低三下四的活着;三是网络版权和无酬取稿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使众多传统作家始终与网络写作保持距离,影响了网络文学质量和社会认同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网上作品的无序和另类色彩

  3.网络给文学带来了什么

  文学在失去轰动效应之后,为什么会在网络上异军突起,获得新的生命力?网络评论者吴过在《网络给文学带来了什么?》中说:“网络给文学带来的诸多礼物中,有自由、宽容、公平。” “这里不会像传统媒体那样,把糟糕的文字当作经典强行让人们‘学习’;反过来也一样,优秀的文字可能会被网络埋没一时,但最终肯定会浮出网面。”吴晓明在《网络文学创作述论》中认为,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改变了网络写手的写作习惯、写作姿势以及思维方式,它的“想说就说”模式俘虏了成千上万网人的心,故而,“网络给文学带来的是一次新的契机、新的希望。”王俊秀宣称:网络文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先声”、“新时代的精神坐标”。

  网络写手李寻欢在《我的网络文学观》中感叹:在过去的文化体制里,文学是属于专业作家、编辑、评论家们的事情,他们创作、发表、评论,津津有味,却不知不觉间离普通人越来越远, “现在有了网络,再也不必重复深更半夜爬格子、寄编辑、等回音、修改等等复杂的工艺了,想到什么,打开电脑,输入、发送,就OK了。这就是网络的意义――借助网络这个工具使文学回归民间,使之成为人们表达自己和彼此沟通的便利工具,而文学的意义不就是表达和沟通吗?”率先“触网”的专业作家陈村认为,Internet带给文学的是“从作者直接抵达最多读者的路径”,文学有关人的心灵,可以由各个道口进入,千万不要认为网上的作品必无可观,对网络作品的不成熟我们应该宽容并假以时日,它使用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比喻:“很少人记得火车一开始比马车跑得还慢。”王朔在担任首届网络文学奖评委后乐观地提出:网络文学代表着文学的未来,它为年轻的文化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表达自我的机会,“使每一个才子都不会被埋没,今后的伟大(传统)作家就将出在这其中。”

  李夫生从文学本体上分析了网络带给文学的挑战,他认为,网络首先对“文学是什么”问题造成本体空置:网上作品的影音并存、读写交互,依照传统的文学理念,这还能叫“文学”吗?其次,网络时代是一个“作者死了”、“读者虚位”、“形象主体欠缺”的时代,文学将出现“主体缺省”;另外,在网络虚拟空间里:文学可能性的限度在哪里?

  郭炎武、王东认为,网络带给文学创作主体的影响有三:一是创作神圣感消失,作家走下神坛;二是作家身份感消失,网络上演狂欢节,创作时我手表我心,自由地舒展内心深处的热望,尽情抒写出心灵的直觉与体验;三是线性意识状态的改变,超文本媒介导致的多线性思维将打造出歧路花园。

  其实,网络对文学的更大影响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信息科技和媒介革命带来文学体制和文学存在方式的根本变革,如南帆所说的以“无纸时代”的创作、传播和欣赏方式打造出全新的文学社会学;其次是带来文学观念的变化,如审美本体上由艺术真实向虚拟现实变迁,在价值取向上由社会认同向个人宣泄转换,在文学功能上由载道经国、审美承担向自娱娱人、悦意快心转变等;与此相适应,网络还带来了文学生产力的解放,互联网自由、兼容、平等、交互等特性,使文学边缘族群有了圆梦文学的空间,“人人都能当作家”的契机所诱发的“新民间文学”必将大大解放艺术生产力,让文学真正表征底层大众的审美意识。

  4.网络文学存在的问题

  许多人对网络带给文学的积极有效性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目前的网民在文学素质上有所欠缺,这就决定了网上的文学是“快餐文化的一部分,不能久存。”网上漫游者多以聊天、游戏、“灌水”为乐事,艺术审美的动机空缺和意义悬置,使网上的自由空间成了文学的“痰盂”,谁都可以去吐上一口,或马路边的一块黑板,谁都能信手涂鸦。作家莫言将网络文学的无序和低俗状态比作“乱写大字报”,作者言所欲言,风格内容上肆无忌惮,毁掉读者胃口。桑地说,网络文学其实就是“聊天文学”,网虫们对现实生活感到厌倦,依恋于那种虚拟世界,其作品比“垮掉的一代”还让人沉沦,实在看不出这些网络文学究竟好在哪里。

  东方渐明在榕树下网站发贴《网络文学的生老病烂》称网络文学存在的问题有:渎圣主义、乞读主义、批判主义、白色幽默主义、病句主义与方言主义、文化流氓主义等。汤小俊称“网络文学是芦苇文学”,它“头重”――自我标榜太过分了;“脚轻”――没有一个明确定义和范畴,“就像一只筐,每个人都按自己的理解往里面扔东西。”

  陈平原指出,人文学者受益于网络有三:一是自由表达以及业余写作成为可能,二是可能打破以北京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学术文化格局,三是由于网络的超文本特性,使得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大为增加。与此同时,数码时代的人文学者可能面临记忆力衰退、历史感淡漠、独立性减少等诸多陷阱。

  张抗抗在担任“网易中国网络文学奖”评委后追问道:“网络文学会改变文学的载体和传播方式,会改变读者阅读的习惯,会改变作者的视野、心态、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但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改变文学本身?比如说,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文学要素。”欧阳友权撰文指出,当网络文学还不能以质量赢得信任、以实绩赢得尊重的时候,对它的价值和前景产生怀疑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单靠媒体突围而没有艺术品质的确认和审美价值的自证,任何文学都无从赢得自身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当网络文学的时尚意义大于审美意义、媒体革命多于艺术创新、传播方式胜于传播内容的时候,它此时需要的不是历史的尊重,而是历史合理性的在场和定位。

  5.网络文学有什么特点

  网络文学的特点是在与传统文学的比较与区别中显示出来的。葛红兵用“自由、快捷、恣意”来概括网络文学的特点。他说,如果我们承认文学是一种自由,是人性的、游戏的、非功利的,那么网络文学正是在这点上将文学的大众性、游戏性、自由性还给了大众。它不需要纸面文学的那种精致、典雅、技巧、难度、成熟,而不成熟正是它对抗纸面文学之“过熟”的优点,如果网络文学也和纸面文学一样老气横秋,那它就不叫网络文学了。〔14〕藤常伟、桂晓东提出,网络文学较之于传统文学完全是异质性的,这主要表现为:

  (1)发表的自由性;

  (2)流通的撒播性;

  (3)本文的分延性;

  (4)阅读接受的互动性;

  (5)文本的多媒体化。

  网络评论家易维.Banly在《织文成网》中,概括了网络文学的四个特点:自由灵动、生动幽默、短小精悍、谈天说地边缘化。

  欧阳友权在《网络文学:挑战传统与更新观念》一文中提出:作家身份的网民化、创作方式的交互化、文本载体的数字化、流通方式的网络化和欣赏方式的机读化等,是网络文学的外在特征;文学存在方式、创作模式和价值理念的变异,则是网络之于文学的内在变异。

  网络文学的出现是与现代信息科技的进步密切相关的,许多网络文艺研究者从电脑科技与网络媒体的关系上把握网络文学的特点。黄鸣奋认为,电脑的发明与应用,使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包括:由书写到录入(换笔)、由定向到随机、由文本到超文本、由传统媒体到超媒体、由独立创作到人机合作、由依托生物人到依托智能电脑(或机器人)、由阅读到机读、由“登攀”到“漫游”、由定性到定量、由静观到交互、由自理到代理、由立足今人到立足后人等。

  在《信息科技进步与艺术变革》一文中,黄鸣奋总结了网络艺术的六大特点:

  (1)文艺家将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主体,取而代之的将是超越日常身份而相互交往的网民,他们匿名上网,通过角色扮演而传达情思的活动将成为艺术的主流。

  (2)艺术手段将不再是硬载体的文本,而是网络上彼此融通、声情并茂、随缘演化的超媒体。

  (3)艺术加工方式将不再是目标明确的有意想象,而是随机性和计划性的新结合。

  (4)艺术所奉献的对象将不再是从事仪式性、膜拜性的静观与谛听的读者、观众或听众,而是积极参与、恣心漫游的用户。

  (5)艺术内容的来源将不再是先于艺术活动而存在的“客观生活”,而是和艺术活动融为一体、主客观密不可分的“数字化生存”。

  (6)艺术环境的构成要素将不仅仅是人和自然,而且包括智能动物、高级机器人等由高科技创造的新型生物。金振邦认为,网络文学“鲜明的艺术和美学特征具体表现为:体裁边界的模糊昏暗、形象手段的多媒体方式、故事情节的非线性叙述、结构模式的全息开放、艺术形态的流动不息、美学欣赏的读写互动、作品信息的资源共享。”

  6.网络文学的意义与价值

  网络文学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在于它打破了文学精英对话语权的垄断,使文学回归民间。吴晓明认为,在屏幕前随心所欲、言所欲言,在网络上随意自由地发表,不必接受有关部门的审查、把关。主体“我”主宰的一切,摆脱了其他传播媒体制约的束缚,剔除了较多的功利色彩,使主体的创作心态写得更加自由、开放,无拘无束、绝对自我。但吴过在《网络:文学的双刃剑》中提醒说:网络文化变成了速食文化、快餐文化,网人们随取随用,就像对待一快餐巾那样,用过了轻轻扔掉便是,这种“快餐心态”极有可能构成对文学的伤害。

  文学网民、特别是那些业余文学钟情族对网络自由空间欢欣鼓舞,假道学在《戏说网络文学》中感叹:“平民话语终于有机会同高贵、陈腐、故作姿态、臃肿、世袭、小圈子等等话语并行,在网络媒体上至少有希望打个平手,并且感受到:网络就是群众路线,网络文学至少在机会均等上创造了文学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说,网络写作“无评奖之诱惑,无评奖之焦虑,无被拒之困惑”,可以极大拓展自己的想象力和情感空间。欧阳友权以为,网络文学全民参与的诗学意义在于:它革新了文学旧制,颠覆了文学等级观念,彻底消除了贵族书写,打破了传统作家对舆论工具的垄断,开辟了文学回归民间的坦途,创造了文学民主的新神话。网络文学是“脱冕”和“祛魅”的文学,它不再是文人生存方式和承担形式,而只是一种游戏休闲方式和宣泄狂欢途径,从此,文学女神走下神坛,回归民间,与民同乐,形成自由而快意的文学亲和力,让充满欢笑的怪诞、嘲弄、调侃、滑稽、耍贫嘴、假正经,以及各种民俗民间文化来颠覆尊贵和典雅,把传统的文学经典范式和价值理念弄得兜底翻(inside out)。

  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还体现出鲜明的文化意义与价值。 金元浦说,以影视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媒质的兴起向纸媒质的一统天下发出强劲的挑战,它启示我们,文学必须重新审视原有的文学对象,越过传统的边界,关注视像文学与视像文化,关注媒介文学与媒介文化,关注大众文学与大众流行文化,关注网络文学与网络文化,因为电子媒质的创生变换带来了文化本体革命,加速了世纪之交文学艺术的文化转向,是文学理论的又一次突围。

  南帆认为,电子技术成为一系列新型大众传播媒介的催生婆,而传播媒介不仅是文化生产与文化传播的工具,同时它还决定了文化的类型、风格以及作用于社会现实的方式和范围,“在我看来,必须在双重视域之中考察电子传播媒介的意义:电子传播媒介的诞生既带来了一种解放,又制造了一种控制;既预示了一种潜在的民主,又剥夺了某些自由;既展开了一个新的地平线,又限定了新的活动区域――双重视域的意义在于,人们的考察既包含了肯定,又提出了批判;既充当伯明翰学派的子弟,又扮演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传人。”〔21〕欧阳友权在《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文化情结》中认为,网络文学的文化底色是后现代主义文化,它们之间形成“图-底”关系。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是削平深度模式,消褪历史意识,主体性与个人风格的丧失,距离感消失等,正是在这些文化精神的层面上,网络及其文学中凝聚着解不开的后现代情结,如网络文学的“祛魅”方式浸润着后现代主义的知识态度;网络文学消解中心话语的模式坚守了后现代主义的边缘姿态;后现代平面化理念与网络写作无深度游戏在文化逻辑上也存在同构与并置性。陈定家也认为:“网络文学所体现出来的丧失主体、削平深度、标榜多元、对抗主流、疯狂复制、杂乱拼凑等特点,完全可以说是后现代文学在网上的‘升级版本’”。

  此外,网络文学还体现出它的人文精神价值。因为网络文学的历史认证取决于它能否走进人文审美的精神殿堂,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而互联网之于人类精神的技术解构与审美建构将使文学的价值本体经历一次新的格式化。匿名写作对主体承担的卸落,网络作品对传统价值观的颠覆和读屏模式对诗性体验的拆解,是互联网对文学的精神解构;而话语权对自由精神的敞亮,情感流对生命力的挥放,交互性对心灵期待的沟通,则是网络文学给与人类精神世界的重新建构,这就是网络文学的精神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