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已经走过了自己无人问津的草创期,也度过了它倍受指责的落魄期。如今,借助互联网的蛛网覆盖和触角延伸,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正悄然改变着文学格局。与之相适应,网络文学研究也逐步由“冷门”演变为一种“显学”--网上有关网络文学的讨论如火如荼,众多理论刊物(文学研究类、社科综合类和大学学报社科版)纷纷刊发网络文学论文,一批文学博士生和硕士生选择网络文学作为自己的学位论文选题,国家社科规划办于2001 年首次以“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及其对策”为题向全社会招标科研立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r...
作者文章归档:欧阳友权

网络文学:消费意识形态的文化表达
消费意识形态是网络文学表征自身的第一枚徽章。“网络就是新生活”,这种新生活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用“在场”的欲望和“缺席”的身体来张扬消费意识并消费图文影像。网络文学作为数字化时代颇具影响力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已经无以选择地被裹挟进现代消费文化大潮。网络的话语是典型的现代消费文化话语,网络上的新民间文学就是大众消费的民间表达和文化言说,是现代消费意识形态的网络“脱口秀”(talk show)。
在以网络为媒介的消费文化大潮中,由于人们的上网消费不仅是要消费其使用价值,而主要是消费它们...
哪里才是网络文学的“软肋”?
如何评价时下的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如果有缺陷,哪里才是它的“软肋”?笔者以为,当前网络文学总体水平不高,其症结主要在于它依托数字化媒体优势,以大众狂欢的“新民间话语”形式,远离了文学应有的人文审美本性,一些网络写手以游戏冲动替代审美动机,用技术智慧替代艺术规律,用工具理性替代价值理性,以“技术的艺术性”打造“艺术的技术化”,最终导致“网络文化快餐”的“非艺术化”和“非审美性”。
笔者从1996年开始上网并参与网...
两千年与二十年的比拼:网络文学离茅奖有多远?
网络文学=“文学注水肉”? 网络文学曾被乐观者誉为“新文明的号角”,也曾被悲观者斥为“言语的垃圾”。在热闹、争议和疑问中,网络文学一路磕磕绊绊地走来,“注水”的隐忧一直以来都是挥之不去又难以回避的一道伤疤,甚至被冠以“文学注水肉”的称号。
9月19日晚,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在互联网上风生水起的网络文学,与此中热闹没有多少关联,多少显得有些“落寞”。本届茅盾文学奖首度吸纳网络文学作品参与评选,一共有7部作品参评,结果无一...
品评中国文化品牌的价值
记者:6年来,中南大学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追随中国文化产业成长,随着第六部《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和第二届“中国文化品牌价值排行榜”出炉,从中能看出中国文化产业怎样的成长轨迹?
欧阳友权:2006年4月,我们中南大学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挂牌成立。6年来,我们出版了6部《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共发布文化品牌报告272个。2008年发布的首届“中国文化品牌榜”有9个大类共78个品牌,这第二届发布的中国文化品牌价值榜有“总榜”和“分类榜”两种方式,包括了15个大类200个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