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中央电视台外语频道人员培训班讲稿的一部分)
自9月17日,一些美国民众在纽约华尔街附近连续举行示威活动,喊出了“占领华尔街”的口号,随后活动扩散到多个城市。10月6日,在华盛顿自由广场,响起“占领华盛顿特区”的口号。美国民众的矛头明确地指向大企业和政客。有评论说示威的作用不大。这种看法忽视了“占领华尔街”的长远含义。民众表达自己的经济诉求和政治愿望,以切身体验提出朴素口号。从近期因素看,全球金融危机久拖不决,激怒了民众。从长期因素看,民众的口号揭示了美国经济和政治的深层次问题。根子在美国的规模经济模式。由于这个模式在世界普及,民众诉求的背后是世界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规模经济模式风光不再;市场原教旨主义名声狼藉;垂直一体化体制不再奏效;凯恩斯主义理论已经过时;国际经济体制大势已去。
美国民众示威的近期因素: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世界经济
一般认为,“占领华尔街”的原因是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但失业率背后是经济增长一再放缓。如下图所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人均GDP增长速度衡量,美国和欧盟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种呈下降趋势。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世界经济。自1980年以来,世界经济首次出现负增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乐观预测,到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也不会超过5%,发达国家将低于3%。

1973年爆发石油危机以来,世界发生了四次全球性经济衰退。从美国和欧盟经济看,这场经济衰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幅度最大,负增长持续的时间最长。在短期内,即使不发生二次探底,世界经济增长也难以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黄金时代”的水平。
这场经济衰退的严重性表现在经济活动的全面负增长。从短期看,在私人消费负增长的主导下,商品零售额出现负增长,从而导致存货增加,那么生产能力利用率自然要负增长,工业生产负增长不可避免。从长期看,投资和就业的负增长将使经济增长长期缓慢。其中,机器与设备等长期投资负增长使生产能力增长受到制约,世界经济增长将继续缺乏动力。

消费和投资长期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的储蓄率,特别是不足居民储蓄率。到2016年,欧盟的居民储蓄率将持续下降;美国可能有所增长,但仍将低于2008年水平;日本本来是高储蓄率国家,经过长期下降之后,仍难以恢复到2000年水平。由于储蓄率不足,发达国家的居民债务和政府债务持续增加,已经到了难以维持的程度。

美国民众示威的长期因素:规模经济模式已风光不再
这场金融危机不但导致短期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加重了周期性经济衰退的程度,也凸显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长期结构性问题。
当前的世界经济结构是由美国的规模经济模式决定的。这个模式已经持续了一百年。它以汽车工业为先导,形成了制造业的批量生产方法,以高产量、高消耗和高消耗为特征。借此模式,美国经济一度出现了高速增长的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规模经济力量的比拼,苏联与德国的坦克大战就是明证。西欧和日本战后经济恢复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业绩再次表明规模经济的效用。美国模式的辉煌一直挥之不去(见拙文:中国模式与布雷顿森林体系,2011年7月)。
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衰退,曾经暴露了规模经济模式的弊病,但人们没有认识到它的深远含义,只当作一次周期性经济衰退处理,暂时度过了难关。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机又一次揭开这个模式的伤疤,各国政府仍然沿用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衰退后采取经济刺激政策。这种做法只算是小打小闹,甚至起不到对规模经济模式的修补作用。世界经济增长“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规模经济模式已经风光不再,只有动大手术——根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根治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弊病。但是,建立在规模经济模式基础上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却没有被撼动。
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衰退之后,美国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与凯恩斯主义理论不谋而合。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机之后,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了这个理论。但是,所实施的宏观经济刺激政策只能应当周期性经济衰退,却解决不了由规模经济模式决定的长期性经济结构问题。
为了挽回经济增长的颓势,20世纪80年代,里根和撒切尔拾起市场原教旨主义的信条,信奉“金钱至上”原则实行彻头彻尾的自由市场经济(见拙著:当金钱不再至上,2011年8月)。这个举措的恶果是金融交易过度自由化,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产品引起金融市场混乱,多次引发金融危机,加剧了周期性经济衰退。
从经济管理体制看,自由市场经济并不自由。规模经济模式的制度基础是企业的垂直一体化体制(见拙文:批判现代企业制度,2004年3月)。现代企业制度和美国政治制度均基于这个体制。它使用的生产流水线技术决定了生产管理必然是由上至下的垂直一体化体制,经济活动由少数精英主宰。技术创新由少数科技人员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由少数企业家控制,市场由少数大型企业垄断,收入分配向少数富人倾斜。为适应规模经济模式的要求,美国的政治体制也是垂直一体化的。经济政策由少数政客决定。美国国会两党关于国债的争斗正是这个体制的反映。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衰退,还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都是少数精英胡作非为的恶果。
建立在规模经济模式基础上的国际经济制度必然带有这个模式的固有弊病:信奉市场原教旨主义,执行国际凯恩斯主义,实行少数国家的精英管理方式。指望这个制度解决世界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是不现实的(见拙文:中国模式与布雷顿森林体系,2011年7月)。
因此,美国民众喊出“占领华尔街”的口号,绝非偶然。从参与民众反对大企业和政客的言论看,这次示威是对规模经济模式的对抗,是对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否定,是对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批判,是对垂直一体化体制的蔑视,是对国际经济制度的不满。由于美国模式在全球普及,美国民众的诉求,实际上代表了世界民众的愿望。
有评论谈及“占领华尔街”能否成功。作为一次表达诉求的举动,示威不可能长久坚持,谈论短期举动的成功与否,于事无补。在全球化的条件下,满足世界民众的诉求,需要世界经济结构的彻底变革:突破规模经济模式的桎梏,抛弃市场原教旨主义和凯恩斯主义,打碎少数精英主宰的垂直一体化体制,改革国际经济制度。早在20世纪70 年代,就有有识之士提出了变革的思想。40多年过去了,成效甚微。阻力来自从规模经济模式获利的利益集团,理论障碍则来自于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传统经济发展思想。少数精英组成的利益集团力量强大,传统经济发展思想根深蒂固,民众与精英之争将长期存在,变革不会一蹴而就。美国民众喊出了正义的口号,把口号变为实践必然是一个艰苦的历程。
附录:看了下面的统计图,读者可能会了解“占领华尔街”为什么会在目前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