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影响力,跨半个地球


  上次栏目改名时,是应老编邀请,跟信报的形势而为,见街头的中药店对联,妙手偶得,将「传承与壮大」改为「企业杏林」,亦为信报内容年轻化加把劲,将内容调整得亲民一点,将过往的「窄播向老」手法,调整为「广播向青」手法,但未有真正归纳出一个新方向,是次准备好了,改为「中环医企」,怎知编辑部比毕老林及笔者更快手,上期栏目字体已改,但毕老林推介未改,江燕来眼利率先至电,问及原因,并告支持,问及:「为何不是全球医企,大中华医企,而是中环医企?」「为何只医中环?不医其他地区?是否太狭窄?」

  2008为分界线

  过往香港企业发生的问题,要延医诊治的,主要是拓荒问题:(1)如国内工厂生产不稳,(2)主要城市客户服务不到位,(3)零售开店速度不够。我们都可以称之为边陲问题,书本派解决问题的方法,可参考前英代尔主席安德鲁.葛洛夫(Andrew S. Grove)的作品 High Output Management,每次发生事故,倒转从尾到头进行调整,絶不可以由头到尾,以逆序定天下。电影派可以看奇连伊士活《独行侠》系列,《七侠荡寇志》和《How the West Was Won》等西部片,适当地用武力,用枪就差不多了。

  笔者由1998至2008,大约用了十年时,搅通这些拓荒问题,金融风暴之後,商业生态转变,事务所的个案,由「走出去」:替以香港为总部的客户医治拓荒问题,变成「走回来」:替不一定以香港为总部的客户医治「中环」问题。甚麽是中环问题呢?例如(1)上市公司要发行新旧股或各种证券,如何通过交易所/监管机构的问题(2)发生商业争讼时要找「超越专业人士者」带领律师团,会计师团处理民事以至刑事问题(3)替非上市企业完成资产打包,基金布局等。综合为商务与法务操作协调工作。

  边疆不怕死,资本总部不能垮

  在拓荒时代,日常是在中国某地骂个厂长:没有生产常识,管理概念;今天会是「晓」个董事,「要」有法规常识,治理概念。这中间的不同,期实是大大大不同,为甚麽要连用几个“大”呢?一家工厂生产未够效率,由赚1亿,跌至7千万,充其量打个折,不致没饭开,PE工程成功仍能变7亿财富。但如果(1)上市不成,(2)增发新股不成,(3)注入资本/项目不成,(4)收购不成,财富效应是将1亿纯利作10倍P/E失败,10亿梦碎,心理重创之外,前债临门,各方「老友」变脸。成败落差由中环开始,幅射全香港,全中国,以至全地球,成历史笑柄。反过来想一想,中环有多大呢?俄侣(486)蒙古能源(276),总部离香港有近万哩之遥,但其资本运作成败,定夺皆在中环,而其成败链(success chain)之长度,可以由至两家公司的投资者开始,到俄罗斯/蒙古管理层,跨或至本地董事,本港办事处财资法律行政人员,驻港国际劵商,跨国法律会计事务所香港办事处,最後到特区的规管人员,錬子震动,不是一环扣一环,而是一人扣一人,所以大中环很大。

  本栏早说过,Management是「搅定学」,而Governance为免混淆Management,应该从大中华译法,译为「公司治理」,而放弃「企业管治」这差劲翻译,用何华真语,要进一步得Governance神髓,最好译为「治你学」,这条「治理链」或「治你链」,与蛮荒搅定回然不同,前者是自上而下,可刚可暴,但要令各种资本活动平稳过渡这复杂航行,你到底是处於下方?还是与其他持份者平等?已经是一个C2G(个人对政府),B2G(企业对政府)之间「有没有可能是平等?」的大辩论,加上同航者全是高端知识分子,如律师,会计师,财资界精英,在市盈率游戏下,出手絶不能以刚为起步,到底是「柔始柔终」,还是「柔始刚终」有效?後面牵涉家教,行业出身,文化汲养,商务见识,就让笔者为大家将这套商系财牵,影响力跨过半地球的学问为你展开。下期会讲一下大中环下的四个种姓阶级的困顿与自医,不用读者猜度,这套「中环学」一定会跟「香港学」教主洪清田j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