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锡:一位自学成才的学者


    日前,在个旧兴欣食品工业公司“迎中秋诗书画笔会”上,一位男子铺开画夹,在短短20分钟之内就绘就了一幅精致的荷花,书上“兴欣向荣”4个字,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这位男子就是集画家、书法家、文学家于一身的原《云南日报》主任编辑——段锡。段锡1946年生于个旧,后来刻苦学习,在绘画、书法和文学领域都有颇深造诣,其自诩为一位自学成才的学者。
    虽然段锡已经60多岁,但他仍然激情不减,执着于自己的事业,一种娴熟的智慧可以信手拈来。段锡说,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3个条件——天赋、机遇和执着,而这三者中,段锡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执著。通过和段锡聊天后发现,从上学到后来的自学路上,段锡一直是个执着的人。
   
云南美术50年
    段锡的成就与绘画艺术无法分开。“段锡先生,感谢你,你创作了中国最先最新的连环画作品,最先是开创连环画领域之先河,最新是内容新颖。”2000年,在看了段锡的书后,湖南作家协会主席给予段锡这样的评价。在云南日报工作的几年中,段锡在工作之余写作了《50年精品连环鉴赏》一书,最先最新之评价就是指连环画鉴赏一书。段锡说,他自己也没想到书籍的出版在业界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还给予了这么好的评价。
    段锡说,创作这一本书的激情完全来自于对连环画的热爱。在出版第一本作品后,段锡再次把关注点放在连环画上,因为他还有很多关于连环画的想法没有分析出来。这次,他把重点放在了获奖作品上。2002年,段锡再次创作了《中国获奖连环画鉴赏》一书,此书被中国连环画协会收入大事记。这两本书是段锡多年积淀的对连环画的独特理解,也是多年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绘画艺术的深刻见解。
    在连环画界得到认可后,段锡的美术评论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认可。随后,段锡把目光瞄向了云南美术历史,他决定把云南美术的发展历史进行推介与评价。经过多年的积累,段锡写就了《云南美术50年》一书,把云南美术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推介,并将自己对云南美术史的观察和理解融入其中。此书获得了云南省政府社会科学成果奖、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
    段锡说:“美术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具有代表意义的一种类型,如何把这些文化精粹进行深入研究和推介,是每一个美术人士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我的价值就是把自己对这一艺术的理解和大家进行分享,让更多人了解美术的内涵。”
            
从个旧到昆明
    段锡说,自己所取得的一点小成就,都是充分利用时间,在不断地学习中逐渐成长起来。段锡从小就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执着地把美术这一爱好坚持了下来,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没有退缩和放弃。做着自己喜爱的事情,那是一种快乐的享受,段锡说。
    1990年,段锡调到《云南日报》工作。到《云南日报》工作以前,他曾在云锡公司矿史展览馆(后撤销)上班。之所以能被《云南日报》发现,还是源于绘画艺术。
    段锡在云锡公司上班期间,速写本随身携带,经常利用节假日四处采风和写生。有一次,段锡到建水采风,车子停在建水一中门前等客,他看到车外的建筑物颇具特色,于是掏出速写本画了起来。客满要发车了,司机看到段锡还在聚精会神地画着,不忍打扰段锡创作,他的目光也不自觉地被画作所吸引。不到10分钟,栩栩如生的建筑物跃然纸上。司机惊叹到,他从未看到画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作好一幅作品。
    段锡的爱好涉猎面很广,并且能在各种艺术形式间进行取长补短、触类旁通。在绘画的同时,他还喜欢古典文学,尤其是古诗词。他能用自己的语言把画作进行详细描写,让人更直观地了解画作的思想感情。通过这样的尝试和不断完善,段锡逐渐在美术评论领域打开了自己的世界。他的美术评论先后在《云南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发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段锡对于美术的独特见解。这成为了段锡进入《云南日报》的契机,并为他今后在美术评论界崭露头角奠定了坚实基础。 
    
失落中的坚持
  采访中,段锡始终激情饱满、思维敏锐,看不出60岁人的老态。从年轻时候起,每天坚持工作10小时以上是他的常态,现在退休了,他的时间仍然是在画室和书房中度过。
  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超脱?他笑着说:“我的兴趣爱好很广泛。绘画累了就看书,看书累了就拉拉二胡,这样可以很好地调节自己。”
    段锡的经历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无法分开。17岁那年,正在他信心满满地冲刺大学梦时,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大学梦成了泡影,段锡的情绪一度低落。在那样的环境中,段锡坚持绘画,用勤奋鼓励自己坚持理想。
    后来,他的美术天分被云锡公司发现,于是他被分配到云锡公司矿史展览馆工作。那时的矿史展览馆位置偏僻,但他每晚都坚持工作到深夜,除了把展览馆的工作做好,还坚持速写创作。有一次,段锡的一位同事把病危的父亲抬到单位隔壁的小房间医治,每天晚上夜深人静时,他都会听到老人的呻吟声。
    夜深人静,伴随着阵阵恐惧感,他仍然坚持完成了许多优秀连环画的创作。段锡说,当时的环境太艰苦,信息闭塞,周边很多人都在运动中荒废了学业,但是他始终认为学习知识一定会有用的。在时代的冲击面前,他保持了那份赤子般的求知欲。
    在矿史展览馆工作期间,段锡十分注重收集资料,积累了大量关于矿业发展和滇越铁路的宝贵史料,没想到竟成了后来创作的第一手资料。在美术领域创作颇丰后,段锡凭借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充分发挥了在美术评论方面积累下来的驾驭文字的能力,先后写就了《来自1910年的列车》、《滇越铁路——跨越百年的小火车》、《锡映千秋》(合)、《滇南奇迹——百年寸轨个碧石》等著作。其中,《来自1910年的列车》一书被出版方称为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空白的重要著作。
    “段老师,你的《滇越铁路》这本书对红河的宣传作用太大了,本来是要相关部门召集一个团队写的,但是你一个人就写出来了,真感谢你。”一次,段锡到个旧参加一个会议时,一位领导这样评价。
    
执著的学者
    成名后,段锡经常接受很多媒体的采访。一次,他在昆明电视台接受采访时谈到关于成功的话题时给出了的成功模式:成功=天赋+机遇+执着。对于这3个条件,段锡觉得他最看重的是执着。儿时,段锡看到母亲做鞋子的样图后,就好奇地照着临摹。也是在那时,段锡的美术天赋被激发出来了。在画了一些画作后,得到父母和身边朋友的好评,这些评价让段锡在绘画方面找到了自信。
    在采访中,段锡多次提到他的执着。段锡是个旧乍甸人,小学时,要想上个旧一中很困难,每个班上只有排名在前的几个人才有机会。段锡为了争取这个机会,寒来暑往地坚持到学校上自习,很多同学都半途而废了,只有他坚持到底。终于,小学毕业的升学考试中,段锡在众多同学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个旧一中。
    在个旧一中,段锡十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经常走夜路上学,他坚持一个人凌晨起来走路,天亮才到学校。沿途中,他要克服黑夜里的恐惧,要一个人去面对学业中的艰难困苦。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让段锡后来的路走得更远,在执着中培育出累累硕果。
    
        
链接:    
段锡学术艺术简历
    段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第五届云南省美协理事,云南省广告、公益广告、工艺美术、工艺美术大师专家评委,《滇老翰墨》主编。美术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的美展。美术作品、美术论文曾被《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美术》、《奥秘》等全国数十种刊物采用。主编《云美论丛》、《云南省老干部书画协会20年》、《云南省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文集》、《祁山书法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报纸速写集萃》、《十二味传奇》等。参与编撰《见证云南55》(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编)、《辉煌50年--省文联成立50周年纪念文集》。特邀编审《画谈》、《少儿重彩画教程》、《中国历代名人图》等。
    段锡除从事美术、美术理论外,还涉足其他领域。出版300余万字的文艺图书,主要有:文史专著《1910年的列车》、《滇越铁路——跨越百年的小火车》、《锡映千秋》(合)、《滇南奇迹——百年寸轨个碧石》;美术理论专著《云南美术50年》、《中国获奖连环画鉴赏》、《50年精品连环画鉴赏》、《红土高原的画卷》、《论报纸美术及新闻性》;美术专著《段锡中国画作品选》、《段锡速写集》;连环画《锡都三杰》(合)、《筒裙担架》等。其中《云南美术50年》。曾经四次到美国探亲并讲学,在省内多次作“中美文化差异”专题讲座;两次到东南亚作文化交流,并参与举办书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