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全国已开工的1000万套保障房中约1/3属“挖坑待建”情况。对此,住建部有关负责人称,今年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开工标准是,规划设计的永久性建筑工程已进入地基基础的结构施工,仅搭建施工现场围护设施或仅开挖基坑的,不计入已开工套数。(据11月13日《京华时报》)
“1/3开工保障房只是挖坑”,对此,住建部予以了否认。副部长齐骥表示,1000万套已开工房源中,有1/3确实存在比较急促开工的情况,但住建部已经下发通知要求年底前完成地基基础结构施工。但仅凭如此“说明”,谁能相信这开工保障房上报数量就不存在水分?
其实,要消除公众的质疑,原本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让全民参与监督。在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住建部能公开这几个“1/3”,为什么就不能具体到哪一个地区,甚至哪一个地段?这些房源到底在哪里,目前建设的进展怎样,完全可以利用政府网站及时公之于众。当地百姓眼睛总是雪亮的,保障房建设的“造假”焉能有藏身之地?
保障房的推出,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平抑房价的作用,各地官员能否不折不扣地完成好这一任务,需要的不仅是一整套科学监管措施,更需要有关部门真正把民生摆在第一位的决心。可如果一个简单的统计数据尚且争论不休,谁又能保证保障房建设不会遭遇“挖坑”?
来源:四川日报
信息公开可解“挖坑”质疑
评论
14 views